茶藝是對整個品茶過程美好意境的高度概括,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jié)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nèi)容。
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zhì)樸的氣質(zhì),增強藝術感染力。
今天小壺仙帶你了解中國的國粹之一——茶藝
文人茶藝
文人品茗藝術。中國文人茶藝興起于唐代,歷經(jīng)宋、元、明、清,代代繁盛,是中國茶文化的主導。文人茶對茶具的考究在唐時有二十四器,在宋有十二茶具,明后以壺、杯、爐注為四要,壺特重宜興紫砂,杯重景德瓷杯,爐重惠山竹爐,注以汴梁錫制燒水器為優(yōu)。文人茶特重泉水品質(zhì),清雅的綠茶類,須有優(yōu)質(zhì)泉水來表現(xiàn),歷來最聞名為無錫惠泉。
在泡茶技巧上,綜有標準茶量,上中下投法、溫壺法,注意水的燒開溫度等四項。在對客人的要求上以客少為貴,五六即泛,七八謂施。在茶室布置上以“焚香、掛畫、插花”為原則,在茶會舉辦上,提倡野外品茗,講究茶筵布置,在人的要求上更重學養(yǎng)、人品及意氣之相投,茶筵是文人茶藝重要活動,透過藝文活動與茶藝活動表現(xiàn)整體茶文化是文人茶之特色。
功夫茶藝
功夫茶品茗藝術。功夫茶藝是在潮州功夫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潮州功夫茶是中國最具代表的茶葉品飲方式,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范疇。過去功夫茶盛行于閩粵港臺地區(qū),現(xiàn)在其影響已遍及海內(nèi)外。
少兒茶藝
少年兒童表演的茶藝。1992年初上海市黃浦區(qū)少年宮創(chuàng)辦了“小茶人茶藝館”在宋園、汪怡記、湖心亭以及市茶葉學會、市茶葉進出口公司的專家、教授指導下,小學員們學茶史、學茶藝操作、學茶文化,獲得社會各方面的贊賞,而后茶藝活動發(fā)展到許多小學、中學。
茶碗陣
江湖茶藝。江湖幫會的茶碗陣,據(jù)說由古代斗茶發(fā)展而來,成為一種特殊的茶俗。這種秘密社會和江湖幫會進行的茶俗活動,相傳始于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軍師陳永華成立“天地會”,組織反清復明活動,臺灣與廈門聯(lián)絡頻繁,幫會人員使用一定的暗語互通信息,并在茶會中運用“茶碗陣”進行交談,以確定彼此身份,此為江湖茶藝雛形。本不能算茶藝的“茶碗陣”由于使用者長期操作,動作熟練,日積月累,便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飲茶程式。
歷史上“天地會”、“三合會”、“哥老會”的茶碗陣都很有特色,而以“哥老會”的茶碗陣最具傳奇色彩。四川的“哥老會”或者“哥弟會”也叫“四川袍哥”,雖然發(fā)源于四川但在云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陜西、甘肅等省都有流傳,蹤跡遍布全國。為什么叫做"袍哥"呢?據(jù)說"袍"字出于《詩經(jīng)》里的“豈日無衣,與子同袍”。“袍哥”,言其身著同袍色之兄弟也。至于“哥老”的名稱則是從清初活躍在四川周邊山區(qū)的游民“咱嚕”、“咽嚕”演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