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等南方地區(qū),尤其是紅壤低丘崗地銀杏育苗和新造園,植株從4月中、下旬開始陸續(xù)、普遍發(fā)生葉片黃化現(xiàn)象,后期葉片呈黑褐色枯焦脫落之后,部分植株芽子能重新萌發(fā)展葉,因此時正值南方持續(xù)高溫干旱季節(jié),所展新葉由黃化轉(zhuǎn)葉枯而脫落。此種狀況嚴重挫傷了銀杏種植者的積極性。探討銀杏葉片黃化的成因及防治在銀杏種植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缺乏銀杏種植經(jīng)驗的南方新區(qū),當(dāng)銀杏葉片泛黃,一般以土壤缺肥處理,其實大多并非如此,原因是錯綜復(fù)雜的。
一、立地條件選擇不當(dāng)
1.土壤過于板結(jié)、貧瘠和缺素
南方紅壤低丘崗地的土壤理化性質(zhì)差,所謂“天晴一塊銅、下雨一包膿(板結(jié))”,有機質(zhì)含量極低(貧瘠),又由于土壤呈強酸性,土壤中的鉀、鈣等元素缺乏(易被h+代換到溶液中而淋洗掉)。因根系生長發(fā)育差,苗勢或樹勢弱致植株葉片黃化。
防治措施一是選擇土壤相對疏松、肥沃、排灌水便利處育苗或造園;二是加強育苗或造園前后的土壤改良,如增施農(nóng)家肥(畜禽糞、火土灰、綠肥等)和生石炭(生石炭屬堿性肥料,能中和土壤酸性,使銀杏根系能較好地吸收磷元素),同時要注重雨后清溝排漬、中耕。
2.低洼積水或土壤持水量過大
銀杏根系為肉質(zhì),最忌水漬,若苗圃和造園地處低洼地段(塊),或造園地壕溝兩端未挖通并與排水溝相連,或直接于低丘崗地上挖穴栽植而又未開挖圍溝、中溝,則銀杏根系在數(shù)月之久的雨季間處積水或土壤持水量過大的環(huán)境中,根系因窒息而嚴重生長不良乃至腐爛,葉片必漸黃化。
防治措施是選擇有明顯落差的田塊(地塊)育苗;在低山、低丘崗地造園應(yīng)作水平梯田(帶);同時,無論何種地段(塊)圃地或造園地均應(yīng)開挖圍溝和中溝。
二、耕作不當(dāng)
1.育苗密度過大
育苗密度過大會形成草害。銀杏幼苗稍耐陰,適當(dāng)加大育苗密度有利于幼苗生長,但南方不能照搬北方的育苗密度。南方土壤板結(jié)且雨季集中在3~7月,此間“天無三日晴”,加之地溫、氣溫較高,雜草滋生速度遠遠超過銀杏幼苗,若幼苗密度過大,既無法進行中耕除草,又不能施用除草劑,如此,銀杏幼苗被擠壓于雜草之下,田間通透性極差、悶熱,銀杏葉片受蒸煮呈紙質(zhì)狀黃化。
防治措施一是催芽播種,密度以2萬粒/667㎡為宜,若小苗移植育苗,密度為1萬株/667㎡為宜;二是春季銀杏幼苗萌芽前于行間蓋草或噴乙胺;三是搶晴、陰天作中耕除草作業(yè)。
2.未采取遮陰或樹盤覆蓋措施
南方于7月中旬前后結(jié)束雨季,陡然進入持續(xù)3~4個月之久的伏、秋旱季節(jié),由于氣溫高,田間持水量和大氣濕度極低,而銀杏葉片蒸騰作用又極強,易使葉片失水致黃化、葉枯。
防治措施是對育苗地適時搭陰棚,對低丘崗地新造園幼樹作樹盤覆蓋(新造園若未套種,可保留樹盤外之雜草自然生長,多次割青覆蓋于樹盤)。
3.肥害
由撒施化肥或土壤追施化肥過量造成。前者為圖省工,于降雨前后撒施尿素,結(jié)果尿素顆粒落于葉面或分枝處,又未降雨,因滲透壓作用灼傷枝葉而使葉片黃化;后者為使幼苗或幼樹加速生長,于土壤中溝施或穴施尿素過量,亦因滲透壓作用植株失水而植株死亡或葉片黃化。 防治措施一是按技術(shù)規(guī)程施用追肥;二是于土壤中灌水或?qū)Φ厣喜糠智逅畤婌F,一旦肥害已發(fā)生,可對地上部分灼傷枝短截。
4.藥害
由施用除草劑和使用殺菌、殺蟲劑濃度過高引起。防治措施是銀杏苗圃地禁用殺滅性除草劑,新造園地慎用除草劑,施用農(nóng)藥應(yīng)按規(guī)定濃度。
5.栽植季節(jié)不當(dāng)
目前南方銀杏栽植季節(jié)仍為早春至暮春,此間地溫較低、氣溫較高,新植銀杏苗很快便萌芽、展葉、抽梢,而根系尚未或剛始萌動,吸收水、養(yǎng)分的功能弱,由此伴隨著葉片增多、增大、增厚和蒸騰強度加大,根系吸收的水、養(yǎng)分供給不足,導(dǎo)致葉片失水黃化。 防治措施是改春植為秋末冬初植。此間植苗因地溫、氣溫尚高,植株受傷的根系能得以愈傷并產(chǎn)生一定量新根,翌春根系不僅轉(zhuǎn)入正常生長且萌動先于芽體。如此則能保證地上部分對水、養(yǎng)分的需要。筆者1998年12月上旬起于江西農(nóng)大良種采穗圃之北向、西向栽植4年生銀杏實生苗作防護林帶,12月底前植完者與春節(jié)后所植者相比,至1996年6月底,前者無一植株葉片黃化,而后者100%植株大部分葉片黃化。
6.栽植技術(shù)不當(dāng)
(1)栽植過深、過淺、窩根。銀杏栽植的技術(shù)要求是“苗正、根舒、淺實”,然而在生產(chǎn)實踐中,卻因種種原因而不顧栽植質(zhì)量。如江西某縣1999年春分別在兩個鄉(xiāng)紅壤低丘地段采用撩壕、穴植方法各栽植銀杏13.3h㎡,填土未高出壕(穴)面植苗,植苗時持苗、培土均一人操作,所植苗木嚴重窩根,之后由于土壤下沉而培土,致苗木栽植過深,少數(shù)回填土高出壕(穴)面,也因一人操作,馬虎了事,致苗木窩根嚴重和培土過淺,雨后根系裸露土表遭日灼。故該縣所植苗木至6月底時,竟無一片青葉!
(2)植后未作短截處理。樹木栽植成活的原理是要使地上、地下代謝達到平衡,尤其是水分代謝達到平衡。依據(jù)這一原理,銀杏苗木栽植后,若不作截干處理,因地上部分芽量大,萌芽、展葉、抽梢無法從根系獲得必需的水、養(yǎng)分,故葉片黃化無疑。1998年春安義縣于紅壤崗地上栽植3.3h㎡2年生銀杏實生苗,植后截干,當(dāng)年平均抽梢長65㎝,至1999年6月底苗高已達1.5m,地徑粗2㎝,連續(xù)2年不僅無一植株葉片黃化且葉片大、厚、濃綠。同樣,1999年春南豐市于低山地段,豐城市于紅壤低丘地段大面積栽植銀杏,大多數(shù)農(nóng)戶采納植后截干的措施,至6月底大多植株抽枝2條以上、抽梢長60㎝左右且葉片既大又綠,而少數(shù)未采取此項技術(shù)措施的農(nóng)戶,所植苗木大多未抽梢或抽梢長10㎝左右,葉片大多黃化漸轉(zhuǎn)葉枯。
三、病蟲為害
1.病害
(1)根腐病。在南方雨季期間,銀杏幼苗、幼樹極易由鐮刀菌、絲核菌、小絲核菌侵染根系致根腐病漸潰爛,吸收水、養(yǎng)分的功能甚至喪失,則葉片萎蔫漸黃化、干枯,輕者植株會重新萌芽展葉,重者植株死亡。
(2)莖腐病。在南方,5月中下旬時而會出現(xiàn)氣溫陡然升高的現(xiàn)象,而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則一直持續(xù)高溫、干旱,致幼病、幼樹遭日灼被殼球菌侵染感莖腐病,該病發(fā)生于根莖部位,繞莖基一圈并縊縮,致根系吸收的水、養(yǎng)分向上運輸通道中斷后,植株葉片下垂、失綠轉(zhuǎn)黃化、干枯。
上述兩類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強田間管理力度,如圃(園)地開排水溝與及時清溝排漬、雨后搶晴中耕除草,進行旱季前作遮陰或樹盤覆蓋,拔除病苗并用生石炭或硫酸亞鐵作土壤消毒,感病后植株葉面噴施甲基—托布津或75%多菌靈500~800倍液。
(3)旱期黃化病與葉枯病。旱期黃化病與葉枯病是相聯(lián)系的,在南方銀杏苗圃和新造園地普遍發(fā)生,始期為5月中下旬至6月初,高峰期為7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大多先為生長纖弱或有根腐病史的植株發(fā)生,初始葉緣鮮黃色,屬生理性黃化,后由鏈格孢菌等到病原侵入引起葉枯,部位由葉緣漸向葉莖擴展,葉色由鮮黃轉(zhuǎn)為黑褐色枯焦而脫落。 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強田間的肥水管理以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抗逆性,同時輔以藥劑防治,如用1:1:160波爾多液或75%多菌靈800倍每隔半月交替噴霧1次,連續(xù)3~4次。若屬因根腐病史所致葉片黃化,則應(yīng)本著殺菌——促根——發(fā)梢——壯苗的順序予以根治,即第一步于銀杏萌芽展葉前后于苗木行間(樹盤)撒施2:8硫酸銅與生石炭混和物后淺鋤,可連續(xù)多次,以將根系(土壤)殘留病菌殺死并中和土壤酸性;第二步于銀杏根系第一次生長高峰前期(5月上中旬)施磷肥30~50㎏/667㎡以促發(fā)新根;第三次于5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連續(xù)于苗木(樹盤)撒施草木灰并配以0.3%磷酸二氫鉀液作葉面噴肥以促發(fā)新梢;第四步于銀杏根系生長第二次高峰前期(10月上旬)施農(nóng)家肥并輔以少量磷肥、氯肥、氯化鉀肥以壯苗為來年正常生長打基礎(chǔ)
2.蟲害
(1)蠐螬。俗稱白地蠶,是金龜子幼蟲的統(tǒng)稱,為害期5~10月,尤以7~9月為甚,啃食銀杏根莖以根系,使水、養(yǎng)分向上運輸受阻或中斷后葉片黃化乃至植株枯死。
蠐螬發(fā)生與圃(園)地雜草多、土壤濕度大和施用不腐熟農(nóng)家肥密切相關(guān),故防治措施是加強中期除草、開溝排水、施用腐熟農(nóng)家肥及6月下旬呋喃丹3~4㎏撒施于苗木(樹盤)后淺鋤;也可用菜餅、豆餅、花生餅、麥麩、精米糠中之一種置鍋內(nèi)炒香并每15~30㎏拌入1㎏倍硫磷或辛硫磷撒于苗木行間(樹盤),蠐螬食而亡之。
(2)銀杏超小卷葉蛾。又稱鉆心蟲,為害期4月下旬至6月下旬,幼蟲蛀孔鉆入枝條基部或中部后向端部或基部取食致葉片黃化或枝條枯死(一般7月下旬后癥狀出現(xiàn))。
防治措施之一是3月下旬成蟲羽化前用涂白劑(生石炭:硫磺:水:食鹽為101:1:40:17涂刷樹干,二是枝條被害后剪除害枝燒毀。
綜上述,南方地區(qū),尤其是壤低丘崗地銀杏幼苗、幼樹葉片黃化的原因是錯綜復(fù)雜的,但在分析成因時,第一位的因素是根因積水致其生長不良或腐爛,第二位的因素是蠐螬等地下害蟲啃食根莖或根系;第三位因素是旱季土壤持水量和空氣濕度過低,致地上地下部分代謝失衡。若這三個因素被排除再找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