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槲櫟,殼斗科(fagaceae),櫟屬。長綠或落葉喬木,稀為灌木。槲櫟廣泛分布于我國溫帶至亞熱帶北部山地。北自遼寧南部,南至湖北省、安徽省,東起江蘇省、河北省、山東省、西至陜西省、甘肅省東部都有分布。此外,內(nèi)蒙古東部山地也有槲櫟的分布,東北東部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區(qū)中槲櫟成零星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的高山地帶分布也很廣,但數(shù)量較少。
關(guān)鍵字:槲櫟 育苗 造林技術(shù)
槲櫟,殼斗科(fagaceae),櫟屬。長綠或落葉喬木,稀為灌木。槲櫟廣泛分布于我國溫帶至亞熱帶北部山地。北自遼寧南部,南至湖北省、安徽省,東起江蘇省、河北省、山東省、西至陜西省、甘肅省東部都有分布。此外,內(nèi)蒙古東部山地也有槲櫟的分布,東北東部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區(qū)中槲櫟成零星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的高山地帶分布也很廣,但數(shù)量較少。它的木材質(zhì)地細(xì),堅硬耐腐、耐磨、可供枕木、礦柱、農(nóng)具,家具等用材。
(一)生態(tài)習(xí)性
單葉,互生,具葉柄,全緣或有鋸齒,稀為羽狀分裂,葉脈羽狀,托葉早落?;▎涡?,雌雄同株或同序,無花瓣;雄花多為柔荑花序,稀頭狀花序,花萼杯狀,4—6深裂,稀為7—9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常與花萼裂片同數(shù)或為其倍數(shù),花絲西長,花藥2室,縱裂,退化雌蕊細(xì)小或缺;雌花單朵散生或2—7朵簇生于具包片的花序軸或于花后增大的總苞內(nèi);花萼杯狀,4——6裂,與子房合生;子房下位,2——6室,每室1——2胚珠,僅有一個發(fā)育,花柱常與子房室同數(shù)宿存。堅果1——3個,稀為5個,聚生于1總苞(通稱為殼斗)內(nèi),頂部具殘存的花柱或增大的圓錐形突起,底部成熟時脫離或殼斗壁愈合,具整齊、近圓形的果臍,剝離后的愈合面具粗糙的果臍疤痕;總苞具小苞片,全包或包堅果的一部分,總苞上的小苞片呈鱗狀,刺狀、錐狀或瘤狀突起,螺旋狀或輪狀排列,分離或呈覆瓦狀排列或愈合成同心環(huán)帶;種子無胚乳,子葉平坦或波狀或反覆折疊,堅果當(dāng)年成熟,橢圓狀卵形至卵形。長1.7——2.5cm。
(二)生長發(fā)育
槲櫟生長緩慢,壽命較長,高可達(dá)25米。槲櫟高生長速生期始于10年左右,速生高峰期為10到60年,依林分的立地條件而異。在較適宜的條件下,速生期開始早,持續(xù)時間長。在山西太岳山,中條山、呂梁山槲櫟高生長的速生期開始于10年以后,速生高峰期為10~35年,河南伏牛山區(qū)為10~60年,其中伏牛山南坡較北坡的速生期長20年。徑生長的速生期開始于20年之后,速生高峰期為20~90年,其中太岳山,中條山、呂梁山區(qū)的槲櫟胸徑生長的速生期為30~40年,胸徑的年生長量為0.3~0.5,最高達(dá)0.62cm,到50~100年是生長速度略有下降,連年生長量為0.2~0.3cm,103年生長的槲櫟胸徑為24~32cm ,連年生長量仍達(dá)0.28cm。年均生長0.4cm,最高為0.6cm,到70~110年生時,胸徑平均生長量有所下降,到仍在0.3~0.4cm,衰退跡象不明顯。如100年生槲櫟平均胸徑31.5cm(其變化幅度在23.6~42.8)。材積生長的速生期一般開始于40年生左右,可延續(xù)到110~130年以上,伏牛山北坡的槲櫟材積迅速生長期開始于50年生,。根據(jù)《山西森林》資料,太岳山,中條山、呂梁山的統(tǒng)計材料,其幼齡林,中齡林和成熟林每公頃的立木蓄積分別為:16~40m3,40~80m3,75~90m3.
(三)采種技術(shù)
選擇20-50年生,樹干通直,枝葉繁茂,無病蟲害的健壯樹木作采種母樹。在優(yōu)良的單株樹下拾取或上樹將種子打落后收集起來,但不能用石塊等物撞擊樹干,擊落種子。果實成熟時由綠變黃褐色,堅果有光澤,自行脫落。
采種后進(jìn)行粒選,挑出病蟲損害及顏色不正常的種子,可得優(yōu)良種子90%以上。大量種子用水選法槲櫟種子中常有橡實象鼻蟲,從外表不易發(fā)現(xiàn),浸入55度溫水10分鐘后即可全部殺死種內(nèi)害蟲。經(jīng)殺蟲處理后的種子攤在不受陽光直射的干燥地方晾干,每天翻動四,五次,以防種子發(fā)熱生霉。晾干后即可貯藏或播種。
少量種子在晾干后混沙裝在筐中,用草簾覆蓋,放在通風(fēng)陰涼的地方,不要被雨淋和受凍。種子很多時,要露天混沙濕藏,即在地勢高燥,地下水位較低的地方挖坑,深70-80厘米,寬約1米,長度以種子數(shù)量多少而定,在坑底鋪細(xì)紗厚約15厘米,沙上攤放種子5-8厘米厚,種子上再蓋細(xì)沙3-6厘米厚。如此一層細(xì)沙一層種子交替攤放,直至距坑口10厘米左右,再覆土封蓋,并略高于地面,在坑的四周挖30厘米深的排水溝,防止雨水浸入。為了通氣,可在坑中每隔一米插一秫秸把,以防止種子發(fā)熱生霉。
如在11-12月直播造林或育苗,即不需貯藏。
(四)土壤選擇及整地
槲櫟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較耐旱,喜酸性至中性土層深厚的土壤。在肥沃、濕度較大、排水良好、半陰坡、半陽坡及陽坡上生長良好,在土層瘠薄的向陽的陡坡,槲櫟也可生長,主要在花崗巖,花崗片麻巖風(fēng)化后發(fā)育成的棕壤及發(fā)育與砂巖上的山地棕壤上生長良好,而在褐色土上生長緩慢。
整地在平緩地用機(jī)械進(jìn)行全面或帶狀整地,深30厘米左右。山地陡坡,山東多采用魚鱗坑整地,坑的長徑1米,短徑60-70厘米。先請基,用大石塊,心土或草皮筑牢埝邊,表土放入坑中,揀盡石塊和草根,松土深度30-50厘米,坑面外高里低。沿等高線橫坡排列成行,上下交錯成品字型,以利保持水土。
土層較厚,坡度在25度以下的坡地,采用水平階梯整地,圍山等高呈品字型排列,階長2.5-3.5米,階面寬0。8-1。5米,松土深度40厘米左右,上下間隔1-1。5米。
(五)育苗技術(shù)
選擇地勢高燥,平坦,有排灌條件的沙瓤土作圃地,深翻,整平,作床,并施足基肥。播種前將種子浸水1-2天,撈出后攤放在陰涼處,每天噴水至部分種子出芽時即可取出播種。混沙坑藏的種子直接取出播種。播種時在成林中挖取帶菌土拌入櫟實中或撒在播種溝中,覆土3-5厘米。春播在山東省為3月下旬到4月上旬;秋播在種子成熟后隨采隨播,在江、折一帶為11-12月。土層深厚的山坡,梯田翻耕后,也可整平作畦育苗。
每畝播種量150-250公斤,每畝產(chǎn)苗量20000-30000株。出苗后,要及時中耕除草,滅蟲,澆水施肥,間苗,達(dá)到苗全,苗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