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別了梅子姐和楊哥,離開老彝寨,我準備前往此行第二站--易武鎮(zhèn)。如果說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普洱茶,那么易武應該是所有普洱茶人的第一站。
不到易武,何談普洱?
從江城出發(fā),只需沿著218省道向南行駛135公里就可以到達易武。由此估計,江城到易武的直線距離遠遠少于135公里。實際上,普洱茶圈備受追捧的天門山、張家灣、丁家寨、一扇磨、薄荷塘等等,距離江城只有幾十公里。
但江城屬于普洱市,易武則只是西雙版納州勐臘縣下屬的一個鎮(zhèn)。從江城到易武,并沒有直達的客車。但從江城到西雙版納州府景洪的客車,會經(jīng)過易武岔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易武大丫口。從大丫口到易武街上還有大約5公里左右的路程。
我乘坐早上9點40的客車,到達站點是易武岔路。仍然是彎彎曲曲的二級路,一會兒上坡,一會兒又下坡。不過還好,天氣并不特別炎熱。
易武在北緯22度,從地理意義上來說,已處于熱帶。但得益于超過1000米的海拔、又是多雨的季節(jié),加上森林覆蓋率非常高,因而局部氣候并沒有令人悶熱難耐。
一路上是典型的傣族建筑、大大小小的茶葉初制所、茶農(nóng)家屋頂上標配的玻璃曬棚,以及路邊不時出現(xiàn)的一片片茶園。
除此之外,還有成片的橡膠林。實際上,整個易武地區(qū),甚至整個西雙版納州,橡膠種植面積排第一位,其次才是茶葉。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易武的茶葉面積是4萬多畝,橡膠面積是10萬余畝。對應的,整個西雙版納州,茶葉面積130余萬畝,橡膠面積則超過450萬畝。
從江城到易武岔路,正常行駛只需要三個半小時。但客車行駛途中,不時有乘客上下,中途還會停車休息吃飯等等,又會耽擱許多時間。
由北向南,我們陸續(xù)經(jīng)過前往天門山、丁家寨、薄荷塘、彎弓以及象明鄉(xiāng)的岔路,下午一點半,我們才到達一個叫曼臘的村子。
恰好這時易武的朋友劉遙發(fā)來信息,問我到哪兒了,我說剛到曼臘,他說還有半個小時就到易武了。
時間掐得真準!兩點鐘客車到達易武岔路,我剛下車,準備去拍一張“中國貢茶第一鎮(zhèn)·易武”牌坊的照片,劉遙開著車從牌坊那邊出來,停靠路邊,給我打電話。
我和劉遙也是第一次見面,互相打了招呼,算是認識了。
從岔路到鎮(zhèn)上不到五公里的路程,不時看到各種名稱的茶廠和初制所,有我已經(jīng)聽說過的大品牌,更多的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廠。
茶農(nóng)的房子幾乎都是一棟棟的小樓,就像山間別墅,還有不少正在建設。不得不說,普洱茶原料價格年年走高,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擁有茶園的茶農(nóng)。
房子除了滿足居住,還要兼具制茶的功能。每一棟茶農(nóng)的房子都是一個小型的初制所,萎凋、殺青、揉捻、曬干的系列工具和設施一應俱全。
很快就要到達易武鎮(zhèn)上,劉遙給我簡單說了接下來要去走訪的地方。
“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內(nèi)所產(chǎn),蓋產(chǎn)于府屬之思茅廳界也。廳素有茶山六處,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蠻磚,曰革登,曰易武......”
“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shù)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
“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于攸樂,置銅鏝于莽枝,埋角磚于蠻磚,遺木梆于倚邦,埋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關于易武,關于更大范圍的古六大茶山,來之前我已經(jīng)閱讀過很多書籍和資料了。做易武茶,是明年春茶季的事情了。這次,我只是想來實地走走。哪怕只是走馬觀花,哪怕只是在易武街頭走一走,此行的目的便已達到。
書上記錄的那些百年前的風云往事此時似乎更加清晰,而那些熟悉的地名就近在咫尺。書本與現(xiàn)實的差距,又將帶給我什么?
心里不覺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