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在古代中國是象征美麗而神圣的圖騰,世人皆有對鳳凰的仰慕與向往,由于鳳仙花花形酷似鳳凰,古人就將對鳳凰的思念寄托在了這小小的花卉上,許多文人墨客都曾經(jīng)為鳳仙花潑墨揮毫,明代詩人瞿祐就曾在《鳳仙》一詩中寫出了“高臺不見鳳凰飛,招得仙魂慰所思”,這句詩的意思是人們雖然不曾在高處見有鳳凰飛,但卻可以看見由鳳凰仙魂化作的鳳仙花,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出了古人將鳳凰的思念寄托在鳳仙花上的這種情感。
鳳仙花的民間傳說也有很多,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要數(shù)這個,相傳在很久以前,福建龍溪有個叫鳳仙的姑娘,生而玉立,秉性善良,小姑娘鳳仙邂逅了農(nóng)家小伙金童,兩人墜入愛河,兩人皆為農(nóng)家子女,鳳仙上有一老父,金童有一的老母,小日子過得清貧但卻幸福,可是好景不長,一日有一縣官之子路過此地,見著小姑娘生的好俊俏,心生歹意,前來調(diào)戲,名副其實(shí)官二代,不料卻被鳳仙臭罵一頓,灰溜溜的離開,鳳仙自知闖禍與金童商量后決定舉家搬離。
可是禍不單行,途中金童老母突患重病,荒郊野嶺無處尋醫(yī),四人之好停步歇息,縣官聽說兒子被辱罵的事情后,勃然大怒,命其手下將鳳仙抓回,手下沿途追趕至四人停歇之地,眼看就要追上了,無奈之中鳳仙、金童拜別父母,縱身跳下萬丈深淵,以示清白,兩位老人尋得兒女尸身,將其合葬,夜晚兩位老人依墳而臥,鳳仙和金童托夢給父母,告之山澗盛開的花,能治療其母的疾病,次日醒來,山澗果然開滿了紅白交錯的花朵,老人采花煎湯,服后病愈,后來人們便將這花命名為鳳仙表示紀(j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