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穿孔病有由真菌和細菌引起的穿孔之分。真菌引起的穿孔如櫻花褐斑穿孔病主要為害葉片,也侵染新梢,多從樹冠下部開始,漸向上擴展。發(fā)病初期葉正面散生針尖狀的紫褐色小斑點,后擴展為圓形或近圓形、直徑3-5毫米的病斑,褐斑邊緣紫褐色,后期病斑上出現(xiàn)灰褐色霉點。斑緣產生分離層,病斑干枯脫落,形成穿孔。而細菌引起的穿孔病則病斑開始呈水漬狀圓形病斑,周圍有淡黃色暈圈,病部無霉點,而潮濕時病斑上溢出污黃分泌物,干燥時病斑脫落形成穿孔。除櫻花外,該病還侵染櫻桃、梅、桃、李、杏等核果類觀賞植物。
發(fā)病規(guī)律
櫻花褐斑穿孔病病菌在病葉或梢部越冬,翌年產生孢子借助風雨傳播,從氣孔侵入。每年6月始發(fā),8-9月病重。大風雨多的年份病重,夏季干旱、樹勢弱易發(fā)病。細菌性穿孔病在枝條潰瘍內及病芽內越冬,翌年氣溫回升,細菌借助風雨、昆蟲傳播,從氣孔或皮孔侵入,每年4月下旬開始,6-7月病重。
防治方法
①秋季收集感病枝葉并燒毀,減少侵染來源。
②加強管理措施,增施有機肥及磷、鉀肥,及時防旱防積水,以增強樹勢,提高抗性。
③展葉前后(尤其對幼苗)噴灑65%代森鋅500倍液或波美3-5度石硫合劑或1:1:100-200倍波爾多液等。
④對細菌性穿孔病可在展葉后噴硫酸鋅石灰液(硫酸鋅500克、消石灰2000克、水12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