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褐斑病根癌病
蟲害:日本紐綿蚧
宿根花卉
[癥狀]
病菌多在接近地面的莖部侵染。初期出現淡褐色、水漬狀稍凹陷的病斑,后漸擴大并向上蔓延;后期病部組織腐朽,莖內中空,皮層完好或開裂。剖開病莖,內有黑色鼠糞狀顆粒,即病菌的菌核。在高濕條件下,病部表面可長出白色棉毛狀菌絲。
[發(fā)病規(guī)律]
病菌的子囊盤在9-16°c時長出最多,最快。子囊孢子發(fā)芽溫度范圍為:5—30°c,最適ph5-8。菌核萌發(fā)的溫度范圍為5-20°c,溫度在20°c左右
褐斑病
[癥狀]
受害葉片初期出現針頭狀黃色小斑,后漸擴大為褐色圓斑,直徑2-6毫米,病斑邊緣有時稍凸起,葉背凹陷,病葉兩面生淡黑色霉狀物。嚴重受害時,病斑多達數十個。后期病斑可連接成大斑塊,葉片變黃,容易脫落。
[防治方法]
(1)收集并燒毀病殘組織,是防治本病的關鍵。盆栽或畦地應避免積水和陰濕的環(huán)境。
(2)發(fā)病前后噴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高錳酸鉀1500倍液,每隔10天1次,連續(xù)噴2-3次。
根癌病
[癥狀]
主要發(fā)生在根莖部,側根也有零星發(fā)生。受害處形成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瘤。通常為球形或扁球形,也可互相連接為不定形初生的小瘤,灰白色或肉色,質地柔軟,表面光滑,后漸變?yōu)楹稚辽詈稚举|化的瘤狀物。木質化瘤狀物表面粗糙或凸凹不平,開裂?;疾≈仓旮蛋l(fā)育不良,細根少,生長緩慢,嚴重時葉片黃化,早落。
[發(fā)病規(guī)律]
根癌細菌主要存活在癌的表層或土壤中。在土中存活時間,因土中寄主殘體有否而定。有時可存活幾個月甚至1年以上。但在2年內若遇不到侵染寄主,病菌失去活力。病菌主要靠雨水傳播,通過機械傷、蟲傷等傷口侵入寄主組織。植株在土表根頸處,較易遭受侵染。病菌侵入后開始在皮層組織內繁殖,刺激附近細胞,加快分裂,并逐漸形成腫瘤,且在遠離入侵處的地方也可產生瘤。通常濕度大的土壤發(fā)病率較高,微堿性和疏松的土壤有助于病害的發(fā)生,而酸性、粘重的土壤則不利病害的發(fā)生。
[防治方法]
(1)定植前發(fā)現病株拔除。必要時對苗木莖基處進行消毒,先用1%硫酸銅浸5分鐘再移到2%石灰水中浸1分鐘。
(2)選擇無根癌病的土作為苗圃土和盆土。盆栽植株發(fā)病應換用無病土。
(3)初發(fā)病的病株,用刀切除病癌,再用石硫合劑渣滓或波爾多漿涂抹傷口,或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12份)涂瘤,能治好患處。國外報道,用青霉素、鏈霉素、金霉素、土霉素液注射病株,也有治療作用。
(4)適當增施硫酸銨等酸性肥料,以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使其不利病害發(fā)生。
(5)治蟲防病,避免產生各種傷口,防止病菌侵染。
日本紐綿蚧
[分布為害]
江蘇、福建、浙江、湖南、河南等地均有分布。寄主有臘梅、槐、合歡、三角楓、天竺葵、女貞等。成蟲、若蟲刺吸枝梢上汁液,造成枝條枯萎,影響生長。
[形態(tài)特征]
雌成蟲體卵圓形。觸角粗短,7節(jié)足短小,在脛節(jié)和跗節(jié)之間無硬節(jié)片,爪下側無小齒。尾裂短,肛片近體末端,左右兩端組成四方形。每個肛片上有7-8根細長剛毛,其中1根在中室。腹面多孔腺密集在頭胸部及腹部的亞中區(qū)。五孔腺小,稀疏散布在氣溝處。背面有厚邊的三孔腺、四孔腺或五孔腺。管腺在背腹兩面散布。體邊緣的錐刺短,頂尖。氣溝緣刺3根,長度相仿,頂禿。在腹面近肛片處有i對長剛毛。卵囊特別長,除兩端固著外,中段懸空呈扭曲狀。
[生活習性]
1年1代。以若蟲在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產卵。卵產于雌蟲卵囊內,5月中、下旬孵化。若蟲為害枝、葉。10月下旬至11月若蟲在枝干上越冬。
[防治方法]
若蟲孵化前,人工刮除卵囊。若蟲盛孵期噴40%氧化樂果,或50%殺螟松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