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云南是民族眾多的省份之一。在長年的茶事活動中,各自形成了各民族的品飲方式。那么彝族鹽巴茶有哪些特點呢?
居住在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兄弟們都喜歡喝鹽巴茶。在他們中間,流行著一首歌謠:“早茶一盅,一天威風(fēng);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天三盅,雷打不動。”
云南的彝族人口分布較廣,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區(qū),滇東北的烏蒙山區(qū)和滇西北的小涼山一帶較集中。彝族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2世紀(jì)已經(jīng)出現(xiàn)。其先民是與氐羌有淵源關(guān)系的“昆明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云南彝族分為許多支系,各支系的服飾差異很大,多姿多彩。一般來說,彝族男子穿黑色窄袖斜襟上衣和多褶闊腳長褲,頭前正中蓄小綹長發(fā),并在右方扎一鉗形綹。婦女頭上纏包頭,用圍腰和腰帶。
彝族流行多神崇拜。傳統(tǒng)的主要節(jié)日有“火把節(jié)”,青年男女帶著火把、樂器參加篝火舞會,通宵達(dá)旦地歌舞狂歡。
彝族支系拉烏人,結(jié)婚是既簡便又節(jié)約的。男女情投意合,兩人相約一起到山上各砍一背簍好柴,雙雙背到女家,女方父母就知道小伙子是自己的女婿了。老人便笑臉相迎,不過招待的仍是家常便飯和鹽巴茶。男的白天幫助女家搞生產(chǎn),夜里住宿在女家。一兩天后,雙雙又到男家落宿,男家的父母也知道這姑娘是自己的兒媳。翌年,生了孩子,年輕夫婦才背著孩子,備了少量酒肉,一起到女家看望父母,夫妻關(guān)系就此固定下來了。這就是舊時“背簍好柴送女家”的一種婚姻習(xí)俗。
岳父岳母款待女婿的飲食中是少不了“鹽巴茶”的。“鹽巴茶”的沖泡方法是這樣的:先將特制的、容量為200-400毫升的小瓦罐洗干凈,這是煮茶的茶具。茶葉通常是清毛茶、餅茶或是其他緊壓茶。將洗凈的小瓦罐放在火塘上烤燙,再抓一把(約5克)清毛茶或事先敲碎的餅茶,讓其在罐中烤,當(dāng)茶葉被烘烤到“噼啪”作響,并散發(fā)出茶葉的焦香味時,再將火塘旁茶壺里的開水向瓦罐內(nèi)緩緩沖人。瓦罐內(nèi)茶水很快就沸騰起來,沖出泡沫。一般第一次沖泡的茶汁可以倒掉,因為不太干凈。
第二次加開水至滿,煨煮5分鐘后,將用線扎緊的鹽巴塊(井鹽)投入茶湯中,抖動一會兒提起拿走,使茶湯略有咸味。也有的是將適量的鹽巴塊直接投入茶湯中,再用筷子攪拌三五圈。這時,就可以把瓦罐移出火塘,再將瓦罐內(nèi)濃茶分別倒于瓷杯中,一般只倒至茶盅的一半,再根據(jù)各人的口味加開水沖淡后飲用。這種茶湯色橙黃,既有濃烈的茶香,又有適口的堿味,喝起來特別能消除疲勞。一般每烤一次,可沖飲三四道。彝族兄弟喜歡邊飲邊煨,一直到瓦罐中的茶味消失為止。
由于彝族兄弟居住在高山峽谷地區(qū),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氣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茶的方法,來補(bǔ)充營養(yǎng)素的不足。茶葉已成了他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晶,每日必飲三次茶。彝族老鄉(xiāng),通常是一邊喝著鹽巴茶,一邊吃著玉米粑粑。一家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如果家中來了客人,他們會招呼客人落座,并立即端上茶盅,一邊喝茶,一邊交談。
除了彝族人喜歡飲鹽巴茶之外,納西族、傈傈族、普米族、怒族、苗族等兄弟民族,也喜歡把鹽巴茶作為日常飲料,煮茶方式基本相似。此外,彝族也有飲用腌茶的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