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一壺茶,先不論茶如何,首先得自己有泡好它的心理預設,其次再講技巧,這樣兩者結合,那么泡好一壺茶也就不是難事了。從事茶行業(yè)的茶人更要有泡好一壺茶的信念,這是做其他一件事的基礎。
我們說茶文化、茶道、茶道藝術、泡茶師、茶道藝術家、茶湯,都是要以茶為核心,因為脫離了茶,或是離茶太遠(即涉茶的成分太少),就跑到別的領域去了。如果說茶文化,那是包括上游的種茶、制茶到中游的賣茶,下游的喝茶。
如果說茶道,就把重心移到成品茶,再加上茶與人、茶與社會的關系。如果說茶道藝術,那就只關注到泡茶、奉茶、品茗的內(nèi)涵與形式。如果說泡茶師,那是特別強調(diào)泡茶的技藝。如果說茶道藝術家,那是在泡茶、奉茶、品茗間注入更多的藝術成分。如果說茶湯,那就專指茶道藝術家最終完成的那杯茶。
上面所說的茶文化各個范疇,不但要以茶為核心,還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那就是要把茶泡好。這句話大家或許不容易理解,但是大家想想,如果茶泡得不好喝,大家不喜歡喝茶,自始茶文化就不會形成,茶了不起只變成一種藥物或營養(yǎng)品、食品添加劑。至于茶文化里的茶道、茶道藝術、泡茶師、茶道藝術家、茶湯,更是一層比一層更依賴“泡好一壺茶”。到了泡茶師、茶道藝術家、茶湯,幾乎等同于“泡好一壺茶”。
泡好一壺茶有三個不同的層次,最起碼的層次是泡得人們喜歡喝。有些茶是別人為了情面勉強喝的,有些茶是別人聽說茶有益健康、茶是高雅飲品而喝的。第二個層次是泡得色香味都非常豐盛,別人端上手就被吸引住了。第三個層次是把茶性表現(xiàn)得很到位,諸如品種風味、地理環(huán)境、土壤特性、成長歲月,甚至適當沖泡器對該泡茶的影響、泡茶者個人對該泡茶的理解與感情。談到茶文化、茶道,最少要做到第一個層次,談到茶道藝術、泡茶師,最少要做到第二個層次,談到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就得做到第三個層次。
泡好一壺茶包括把身體弄干凈、把手洗干凈、選配適當材質的壺盅杯等用具、處理好要用的水、將茶看個仔細、將心情平靜下來。這些都是泡好一壺茶應有的基本素養(yǎng),不論是茶的愛好者還是茶文化工作者,不論是泡茶師還是茶道藝術家,平時都要有這些積累,而且隨著自我期許的增高逐步要求得精致。
泡好一壺茶是喝茶人、茶文化工作者、茶人應有的信念,因為一切茶的大道理都要以它為起點,而且起點有多高才能談多高的道理。這個信念是什么呢?就是只要泡茶就非得要把茶泡好不可。就像現(xiàn)場揮毫的書法家或畫家害怕一下手就失敗,就像音樂家害怕一上臺沒能把曲子彈好唱好一樣。但是現(xiàn)階段的茶者缺乏這種警覺,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沒有把茶道或茶道藝術的“呈現(xiàn)著力點”放在茶湯上,我們依賴著太多茶席桌布、插花、音樂、服飾、肢體等來分擔茶道表現(xiàn)的效果(然現(xiàn)場揮毫者、臺上的音樂家沒有這些依賴)。如果大家的眼睛與注意力都放在泡茶者的泡茶、奉茶、茶湯上,我們就不得不隨時擔心是否把茶泡好了。
泡好一壺茶的信念還不只是技能的,還是態(tài)度上的。茶沒泡好怎能端出去給別人喝?自己也不能喝這樣的茶。廚師也懂得這個道理,炒得太咸的菜、沒燉好的肉是不可以端出去給客人吃的,自己也不能吃這樣的菜。
泡好一壺茶的信念還包括泡的是好茶。做得不到位的茶、做得不衛(wèi)生的茶不可以泡給別人喝,也不可以泡給自己喝,唯有這樣,茶文化才有益于人們的身心。我們也要以這樣的信念導使人們做出好茶、做出合乎衛(wèi)生安全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