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分析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按照不同的理論基礎,可以進一步分為基于復振型的ccqc方法和基于實振型的cqc方法;另一種是時程分析方法,按照不同的設計依據,對應有不同的地震動選取標準與結構設計思路。在這里,作者對比了pkpm-gz中采用ccqc方法與傳統采用時程分析方法在隔震結構整體指標、構件內力以及設計信息三個層面上計算結果的差異。
算例模型基本信息
該隔震結構采用基底隔震,為了充分發(fā)揮鉛芯橡膠支座lrb600的耗能能力,將其優(yōu)先布置在隔震層的外圍,如圖中紅圈所示。其余柱下均布置天然橡膠支座lnr600. 兩種支座的本構模型如圖所示,可以清楚地看到,隔震結構的非線性力學特征主要來源于lrb600支座。
設計反應譜
眾所周知,結構時程分析需要先對輸入的地震波進行挑選。在挑選地震波方面,《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與《隔震建筑設計標準》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地震影響系數曲線(設計反應譜)的不同。在《隔震建筑設計標準》中,取消了《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中第二個下降段,并將第一個下降段延長至結構周期6.0秒。
如何合理地生成人造波?
有了設計反應譜,我們應該如何來挑選地震波呢?為了盡可能減小天然地震波對結構影響的不確定性,這里輸入到結構進行時程分析的地震波均是人造地震波。對于隔震結構這樣的高阻尼比結構,如何來合理地選取人造波呢?
首先,綠色實線為阻尼比為 5%時的設計反應譜,將其作為生成人造波的目標譜時,需要將結構阻尼比定義為 5%.可以認為這樣生成的人造波輸入到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中是合理的,因為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阻尼比約為 5%.如果將這樣生成的人造波輸入到高阻尼比結構(如阻尼比為 20%的隔震結構)中時,往往會使結構的實際響應小于 20%阻尼比對應的設計反應譜,就像圖中的藍色實線與黑色虛線。因此,在采用 20%阻尼比的設計反應譜時,應該搭配 20%的結構阻尼比,使得生成的人造波能夠真實反映其對高阻比結構的地震作用,就像圖中灰色虛線所示。
總而言之,應該保證作用在反應譜上的阻尼比與生成人造波的結構阻尼比大小一致。有關這部分內容的進一步探究將在本公眾號的近期文章中為大家繼續(xù)呈現,敬請期待。
結構整體指標
從結構整體指標的對比結果中可以看出,按照《隔標》15.74%阻尼比選波所得的計算結果與ccqc吻合度較高,并且計算結果高于按照《隔標》5%阻尼比選波的計算結果,這與前面提到的如何合理選取人造波時提到的結論是吻合的。按照《抗規(guī)》5%阻尼比選波的計算結果會明顯高于其他方法,其中一部分原因可以認為是《抗規(guī)》反應譜在其第二個下降段的地震影響系數會高于相同參數下的《隔標》反應譜。有關這一部分的詳細探究,將在近期公眾號的文章中為大家呈現。此外,值得注意的是,ccqc與 cqc的計算結果在結構無偏心的 y方向(結構的質心與剛心)吻合度較高,在結構有偏心的 x方向吻合度相對較低。
結構構件內力
以結構各層相應位置的邊梁為例,對時程分析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得到構件內力的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從兩個方向邊梁梁端彎矩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規(guī)律與整體指標計算結果基本一致。
結構構件配筋信息
以上面提到的兩個邊梁為例,這里繼續(xù)對比它們的配筋結果。pkpm-gz依據《隔標》中對隔震結構設計方法的要求,采用中震下隔震結構整體分析設計方法來計算構件的內力與配筋信息。為了與傳統水平向減震系數法的設計結果進行對比,這里作者還分別給出了非隔震結構降一度的設計結果與非隔震結構不降度的設計結果。
結果表明,整體分析設計法的梁配筋結果介于降一度設計與不降度設計之間。是否按關鍵構件設計,對構件配筋結果的影響明顯。
結論1
按照結構實際阻尼比,并采用《隔震設計標準》中設計譜挑選地震波,能夠更加準確反映結構的真實響應;
結論2
時程分析結果的內力離散性較大,僅適合作為補充驗證計算;
結論3
cqc在結構整體指標、構件內力與設計信息的計算中,整體計算效果較好,兩種方法計算結果接近,ccqc的結果跟隔規(guī)時程結果吻合度高;
結論4
整體分析設計法得到結構構件的配筋結果介于不降度設計與降一度設計之間,符合新隔規(guī)的性能目標——中震基本彈性,大震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