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看后臺留言會發(fā)現(xiàn)不少茶友都有的一個問題便是“哎?為什么我拿到這款茶,泡個4、5道后茶湯就變得很寡淡了呢?而且我還是按照你們的沖泡法法來泡的。”
但如果再細問下,您用的蓋碗/紫砂壺是多大的呢?投茶量又是多少呢?出湯用時?是沸水沖泡嘛?
便會發(fā)現(xiàn),這些說茶不耐泡的茶友至少有一到兩項是沒有按照標準來的,更嚴重的是全都沒有,那么當然你的茶便不耐泡了!
所以很多茶友們看似是“按部就班”的操作,其實卻處處都是有漏洞的,所謂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如此。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影響到一款茶不耐泡的三大因素!
一、投茶量
相信看到這首先就會有不少茶友疑惑,這個沒有辦法定標準吧?
因為每個人所用器具的大小不同,投茶量自然也會不同?。?br>話雖如此,可是就怕有些茶友茶器的容量改變了,投茶量卻沒有!
針對這種情況,最方便的當然是購買獨立小包裝的茶,通常都是一包一泡,到是省去了稱茶這道工序。
可如果是散茶或是餅茶,這里建議各位茶友們最萬無一失的方法就是用茶葉稱專門稱一下。
我知道很多老茶客們覺得自己喝了十多年茶,早就有了手感,隨便一抓或一撬就差不多是那個克數(shù),先不說這個功力要練多久可能有,就算真的有這樣的神人,那也是極少數(shù)。
至于我們普通人,如果要“憑手感”,其實往往都是有偏差的,
以120ml蓋碗為例,通常投茶量5克為佳,如果所用容器大于或小于這個容量,投茶量則要根據(jù)茶器的實際容量進行增減。
一般來說,建議茶器每增加10毫升,投茶量便增加0.4克,以此類推。
二、水溫
看到這里,可能各位茶友又要嘀咕了,水溫有什么可說的?沸水沖泡算是最最基本的常識吧!
是,可就像那句經(jīng)典臺詞說得“道理都懂,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那么,常識都有,為什么還是泡不好這一杯茶呢?
這就是因為很多時候,越是[平常的] 往往越容易被忽略,就說水溫。我就不止一次發(fā)現(xiàn),很多茶友在泡茶時往往都是只在第一泡時把水燒開,后面就不再燒了,以至于茶泡到很后面都在用同一壺燒開過的水。
這樣所導致的后果便是,這道茶只有在第一泡時,享受到滾燙的水的洗禮,而后面幾泡所接觸到的水,是越來越低溫的。
而且最嚴重的是他們通常都沒有意識到水溫的問題,反而會疑惑,哎,這個茶怎么這么不耐泡呢?
要知道要想茶耐泡,就一定要保證每一沖的水,至少在90度以上。這樣,才能保證每一沖,都能盡最大可能地釋放出茶葉中的可浸出物,讓茶湯生出各種變化。
看到這里肯定又有茶友要說了很多時候不是犯懶,是真的忘了要重新燒水。針對這種情況,不妨就從[根源]考慮改變,比如換一個可以顯示實時溫度的水壺。
像我們所用的燒水壺就是自帶讀數(shù)功能的,只要將水壺放到底座上便可以知道這壺水目前的水溫,從而可以減決定要不要在重燒一壺。
還有一種燒水壺也十分推薦,就是將水燒開后便可以恒溫保溫在一個固定的溫度上,這樣不僅不會讓水成為反復燒開的廢水,又能保證水溫足夠泡茶,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出湯時間
老一輩怎么說,實踐出真知,這個理論放在泡茶上尤其適用。
有時細細觀察一些茶友泡茶,便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茶友認為自己的“快”出湯,其實一點也不快。有些甚至已經(jīng)到了可以稱作是悶泡的地步了。
拿白茶為例,它快出水的指標是從水注入,到水開始倒出至公道杯,是五秒。從水注入,到水大部分倒干凈,是七秒多一點。
所以認為自己出湯“快”的茶友們不妨拿這樣標準地測試一次,同時將計時器打開,便可知道自己的出湯實際究竟用了多久。
在未來泡茶的時候,才可以準確地把握到泡茶的出湯時間,不早,也不晚,把茶湯順順利利地沖出來。
不至于明明出了二十秒,還以為自己是快出水。
要實現(xiàn)快出水,手法很重要,蓋碗的品質(zhì)很重要。當然,更重要的,便是茶具的擺放位置。
曾經(jīng)看到過這么一幕,一位茶友泡茶,公道杯放在離蓋碗很遠的地方,以至于他在將蓋碗移到公道杯的這個過程中,出水的速度,便慢了五六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泡茶時,所有茶具,都放在它該放的地方,最佳的擺設(shè)位置便是蓋碗端起來,出水口正好對著左邊的公道杯,只兩公分的距離,容易對準,容易出湯,這樣才不致于悶壞了好茶。
隨性是自由,可是卻不一定能品嘗到最佳的滋味,就像規(guī)矩或標準,也許有條框,可是在這個框框下,卻能品到一款茶它最應該表現(xiàn)出的風味,這么一想,是不就不覺得這個[框]窄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