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阿娘佐的大茶王,跨過中山河,上個坡便來到中山小組,中山小組也有三棵大茶王,三棵大茶王種在地埂上,樹圍也在180厘米,與阿娘佐村的相同,應(yīng)是同一個年代所種,離茶王樹不遠有舊屋基,舊屋基旁長著一棵3人圍不過來的古核桃樹,一條從瀾滄江邊上中山的古道從古核桃樹下穿過,從古茶王、古核桃樹舊屋基的分布可看出,300年前、500年前1000年前,古道旁有住家有村察,中山的這條古道較寬。
從瀾滄江邊上來一直通往無量山山頂,應(yīng)該是古代一條翻越無量山的人走道,此條路年代不會少于一千年處于古道邊的村寨族群遷徙的因素是很多的,茶王樹的栽種人已經(jīng)不知遷去何處。種茶的人遷走了,大茶王留存下來,從阿娘佐大茶王、從中山小組大茶王站立處出發(fā)翻越無量山到銀生古城僅有50千米路程,《蠻書》記的茶出銀生城界諸山,中山大茶王屹立的地點不可置疑地要列進諸山的內(nèi)圈。
千年風雨,歲月悠悠,中山的山頭不知遷來多少族戶,又遷走多少族戶,有大茶王的中山小,現(xiàn)有30多戶人家,大多為漢族,姓黃的多。黃家清光緒二十九年從四川涼山冕寧遷來,黃家民國時期還出了個鄉(xiāng)長名叫黃余斗,黃余斗的大墳埋在黃家老宅芒后面,黃家老宅旁有二三十畝百年右的老茶樹,應(yīng)是黃家人種下的,黃家老宅下面是坡1985年以后種的新茶園。
中山茶樹多,中山河流也多,從中山小組到另一個大茶村棉花嶺村,中間還有條羊角箐河,棉花嶺村有近40戶人家,主要是漢族,村子背后有一千米長的山坡全是古茶樹,這片茶園叫松樹地坡茶園,大部分是消朝末年和民國年間所種,這片古茶園至今還有一半被雜木荒草掩蓋,棉花嶺村有河水阻隔汽車上不去,來買茶的老板少,茶價低,村民們無心打理這片古茶園棉花嶺村有很多古核桃樹,愛飲茶的族人都愛吃核桃。
棉花嶺小組最大的茶樹在包家小寨,包家小寨的地埂上有3棵大茶樹,樹圍已超過120厘米,整齊地成一排種在地埂上,這是倮倮人、侏俐人明代以前已有的種法,包家小寨在漢人沒遷來之前,有倮倮人或休俐人居住過。本內(nèi)容來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無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