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大理的傳播,最早形成了云南茶文化初步整合的心理文化基礎(chǔ)。
從公元8世紀到公元13世紀,云南在以今日大理為中心的南詔國和大理國的統(tǒng)治之下。這是中華大地上兩個極為特殊的政權(quán)。這兩個政權(quán)雖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但由于漢代的西南絲綢古道(東西走向),民間商貿(mào)形成“鹽鐵道”,“茶馬互市”的茶馬道(南北走向),在這里交叉,又因為佛教由印度隨著這兩條道路的傳入,成為了后來學(xué)者們所稱的“亞洲文化的十字路口”,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tài)——這就是所謂佛教在這里嬗變?yōu)?ldquo;妙香佛國”的文化傳統(tǒng)。在這兩個延續(xù)五百多年的國度中,佛教文化成為這個國度的主流文化。在這個文化系統(tǒng)的影響下,南詔大理國呈現(xiàn)出詩一樣美妙、童話一樣浪漫、與中原迥異的各種文化景象。這里幾乎家家拜佛,人人信佛,尤其崇拜美女阿搓耶(即觀音菩薩),觀音堂、觀音寺、觀音神位,隨處可見。蒼山洱海之間,處處香煙繚繞,經(jīng)樂不絕于耳,一派妙香佛國景象。在這個國度里,也要舉行一種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管理國家,但這種科舉卻是那么另類:第一步考儒家經(jīng)典,但考得極其膚淺,只是看一個人是否有使用漢字的能力,絲毫也不在乎經(jīng)典后面的義理,第二步考佛學(xué)修為,這才是真正選拔的標準,所以這個國度的統(tǒng)治階層大多是一些深通佛學(xué),清靜沖虛的“僧官”。官員如此,國王也如此,特別是大理國的國王,竟然有9人遜位出家。這其中,雖然并不是每一位國王都是自愿出家,但逼迫遜位的國王,并不會人頭落地,而是有一個清靜之處可去,去了之后也不思復(fù)位,不再擔(dān)心遭到迫害。這種能進能出的景象,真正實現(xiàn)了所謂的古代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文明”,而這,是充滿陰謀與血腥的中原宮廷政治中所?u>巖韻胂蟮摹i喜閎绱?,咸旈爠蚧也如此。糁q飧齬壤錚壹曳罘穡巳死袢?,互敬互爱,相处染c觶視姓貳⒌燎?,行为矚g蘇摺p磯嗍焙潁嬲齙攪酥性逕杖賬蝸?,但却遥不可及?ldquo;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大同境界。
由于飲茶具有提神醒腦的功能,對禪修具有重要意義。在南詔大理國時期,進行禪修的不僅有出家的僧人,也有在家修行的“阿吒力”,因此,南詔大理國時期,飲茶成為佛教修行者的重要生活時尚之一。而因為整個國度崇尚佛教的文化心理,修行者們的時尚生活方式也受到民間崇尚,被大量仿效。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了云南茶文化的心理文化基礎(chǔ)。這個心理文化基礎(chǔ)就是通過飲茶,可以幫助人們長久地保持清醒狀態(tài),在凝然寂靜中進入佛門智慧無礙的微妙境界。
正是這種心理基礎(chǔ),極大地促進了大理的種茶業(yè)。唐宋時期,也就是南詔大理國時期,感通寺周圍已經(jīng)開始種茶。而南詔大理時期,佛教的流行,并不局限于蒼洱地區(qū)。蒼山種茶的事實,說明在大理的許多地區(qū),都已經(jīng)開始種茶。
大理國滅后,在元朝、明朝、清朝中央政府的大力推行下,南詔大理國“奉佛”的文化系統(tǒng)悄悄發(fā)生了嬗變,被置換為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流的文化系統(tǒng),大理被稱為“文獻名邦”而不再是過去的“妙香佛國”。但曾經(jīng)五百年的偉大文化傳承卻不是那么容易被徹底置換的,相反,它以各種民俗的方式保存了下來。這其中,就有南詔大理國時期形成的云南茶飲文化。即使到了明代,大理的許多寺廟還專門設(shè)有茶房,供僧人和游客品嘗,這說明與佛教有關(guān)的茶飲風(fēng)尚依舊非常濃厚。比如,徐霞客在游雞足山悉檀寺時,寺內(nèi)的宏辯長老曾用“三道茶”招待他。
即使到了明清時期,大理依舊是云南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號稱“文獻名邦”),大理對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依舊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