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充滿了故事,一個好故事可以另普洱茶身價倍增,帶給茶商豐厚的收益。因此出現(xiàn)了抬高茶葉的身價而編故事的群體。故事越邊越離譜,再編下去,恐怕三皇五帝都要抱著茶壺喝普洱茶了。
普洱茶真正流行起來不會早于清雍正時期,而且是伴隨著云貴總督鄂爾泰改土歸流后,普洱茶作為貢品進入到清皇室當中的。
在清朝貢品的記載中,有關(guān)普洱茶最早的記錄從雍正二年開始,一直持續(xù)到光緒年間,其早期記載如下:
雍正二年八月初二日,云貴總督高其倬恭進計進:“大普洱茶100圓、中普洱茶100圓、女兒茶500圓、芽茶20簍、茶膏40匣……”
雍正三年七月十三日,云南巡撫揚名時恭進計進:“大普茶80圓、中普茶100圓、小普茶200圓、女兒茶500圓、芽茶20簍、茶膏40匣……”
雍正八年九月十八日,貴州巡撫張廣泗恭進:“大普茶90圓、小普茶900圓、普茶尖90瓶、普蕊茶90圓、茶膏90匣……”
而普洱茶真正成為貢茶則要到乾隆九年(1744年)以后,清政府將“普洱茶”列為貢品,并規(guī)定貢茶品種為“芽茶、團茶兩種”。其中團茶、圓茶分別對應(yīng)的應(yīng)該是金瓜貢茶與七子餅茶。
盡管普洱茶有很多傳奇,但傳奇也得有歷史依據(jù)。做茶講故事,是傳播普洱茶的文化一種方式。傳播文化并不意味著可以胡說八道,要知道故事講的太離譜,就會有被揭穿的一天,這故事一假,茶葉跟著變假,得不償失。
普洱茶想要傳播開來,除了品質(zhì)還要有文化,品質(zhì)要真文化更要真。切莫因為講了錯誤的故事,傳播了虛假的文化而毀了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