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政策[tea and horse policy] 唐代以來各朝制定推行的一種以茶和其他貨幣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易馬的政策。
以茶易馬,始于唐代。大抵在唐貞元年間,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稱:茶“始自中原,流于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qū)名馬,市茶而歸。”此為中國現(xiàn)存文獻中有關以茶易馬的最早記載。但西北少數(shù)民族向中原市馬或獻馬,“中原按值回賜金帛”的時間,可上溯到唐開元年間。
其時驅(qū)馬市茶,并未形成一種定制。至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遣李杞人蜀置買馬司,于秦、鳳諸州、熙河路設官茶場,規(guī)定以川茶交換“西番”馬匹,才確立為一種政策。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蜀運茶馬利宣稱:“蜀茶總入諸蕃市,胡馬常從萬里來。”即是對熙寧、元豐年間,茶馬互市成為一種常制以后的描寫。
明代丘?!洞髮W衍義補》載:熙寧“李杞入蜀,經(jīng)畫買茶,于秦、鳳、熙河博馬。王詔又言,西人頗以善馬至邊,所嗜惟茶”。茶馬互市,內(nèi)地供應邊民游牧生活所必需的茶葉,邊境少數(shù)民族以“善馬”供給缺馬的中土,增強和促進了中國國防、交通和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元因其本部蒙古產(chǎn)馬,未實行茶馬交易之制。
明、清二代,均沿用宋制,在川、陜設立專門機構。清康熙四年(1665),在陜甘之外,更增設云南北勝州茶馬市,用于對藏族易馬。民國郭則沄《竹軒摭錄》:“康熙時,敕遣專官管理茶馬,至四十四年(1705),始由甘撫兼管。”茶馬交易的政策,才漸自行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