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飲茶有四種:粗茶、散茶、末荼、餅茶。一般多采用煮茶法,也可根據(jù)需要配以作料、水果等。也有煮茶粥食用的。至唐末、五代,發(fā)明了“點茶法”,即凈茶末撒入沸騰的水中,其茶品、水質(zhì)、火候乃至器具等均有講究。為了增進茶藝,僧人或士大夫常舉行規(guī)模不等的“斗茶”活動,鑒別茶的優(yōu)劣,品評烹茶技藝的高低。由此出現(xiàn)了一種將茶湯傾注于碗中使湯紋形成各種物象的游戲,稱為“茶百戲”。《清異錄》載:“饌茶而幻出物象于湯面,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于金鄉(xiāng),長于茶海,能注湯幻茶。”據(jù)說他能使湯紋組在一句詩,并列四碗可組合成一首絕句。正是由于飲茶之風(fēng)的盛行,以至茶成為了文人雅士詩文書畫抒寫、描繪的內(nèi)容,甚至步入了音樂、舞蹈的天地。
茶在唐代即已成為重要的外貿(mào)品,通過定期舉辦的“茶馬互市”傳入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同時茶作為文化使者,通過佛教僧侶的交往,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尤其在日本發(fā)展形成了舉世聞名、別具特色的茶道。當然茶更多的則是通過商人沿著絲綢之路或海路傳到世界各地。據(jù)記載,茶傳入各國或各地區(qū)的年代為:日本(805年)、阿拉伯(850年)、威尼斯(1559年)、俄國(1567年)、英國(1598年)、葡萄牙(1600年)、荷蘭(1610年)、法國(1648年)、南美(1650年)。傳入東南亞較早,但人工栽培較晚。如印度產(chǎn)茶始于1834年,斯里蘭卡1867年。印尼1827年。世界各國對“茶”的讀音,都直接效法漢語的語音,主要分為廣東話“cha”和夏門話“te”。日本更是將“茶”的字形、讀音一并拿去。充分說明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