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抹茶,很多人腦中第一反應是日本,經(jīng)此形成的日本“抹茶道”,帶著一種精致與令人肅然起敬的儀式感,匯成了獨特的日本茶文化。不過,在一些中國古代影視作品中我們也不難看到“抹茶道”的身影,有人說抹茶是由中國發(fā)源來的,此話確實不假,但你知道在中國古代它是怎樣存在的嗎?
去年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演繹一場古代豪門生活景象的同時,也為觀眾徐徐展開了一幅宋人生活美學的圖卷。教授盛家姑娘技藝的教養(yǎng)嬤嬤說到,“學這些,儀態(tài)規(guī)矩是其次,陶冶性情才是貴格。”
在那個年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追求一種雅致詩性的生活。“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適累家。”
其中,與“抹茶道”形似的技藝,就是它的始祖“點茶”。在茶的歷史中,中國人用了一千年把喝茶從簡單變?yōu)閺碗s,然后又用了一千年時間,把喝茶從復雜變?yōu)楹唵危诖藲v史節(jié)點上的宋代,盛行“點茶”。
點茶是沏茶方法之一,也常用來在斗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自點、自品,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喚起無窮的回味,是一門藝術性與技巧性并舉的技藝。高明的點茶能手,又被稱之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點茶的具體做法是
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注入少量沸水沖點碗中的茶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嚴格來說,要創(chuàng)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jié)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時有輕重緩急的藝術感。熟練運用的人,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三昧手”了。
注: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于是就發(fā)明了一種用細竹制作的工具用于攪擊,稱為“茶筅”。
宋朝的文人雅士不但會"點茶",還興"斗茶",以茶湯顏色鮮白,和茶沫停留保持時間長為茶技高超的標準,而且茶筅擊拂茶湯產(chǎn)生的泡沫要能"咬盞不散"——指當茶湯烹至沸騰,茶沫在茶盞中轉動,茶沫與茶器相凝卻不溢出,如同被茶盞咬住一般。
此外,由“點茶”衍生來的還有“分茶”,也就是有趣的“茶百戲”文化,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藝,其特點就是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湯中顯現(xiàn)出文字和圖像。
點茶使茶湯形成豐富的泡沫,在此基礎上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案,提高了藝術性和娛樂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xiàn)代的咖啡拉花與茶百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茶百戲實現(xiàn)了用清水幻變圖案,和一般繪畫技法不同。清水使深色的氣泡微粒變淺從而形成色差出現(xiàn)圖案,古人將這一現(xiàn)象稱為幻變。
點茶高手們可以用這種泡沫幻化成各種的花鳥魚蟲和山川草木的圖案,著實神奇。而一般的繪畫如西方的咖啡拉花是利用咖啡和牛奶兩種顏色疊加形成圖案。
如今的點茶,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極少見了,與之一脈相承的抹茶,是由日本禪師從中國帶回日本,從而衍生出的文化。至于為什么在中國近乎匿跡,從歷史角度來說,最初是被明代撮泡發(fā)所取代。
朱元璋認為茶農(nóng)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制作餅茶、團茶,而達官貴人們花費大量的金錢來“斗茶”玩樂,是對資源的一種揮霍。于是下旨“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將當時的“斗茶”之風一掃而去,帶動了社會風氣向平實樸素的轉變。由此開啟了中國清飲喝茶的新風尚。
有不少人不禁哀嘆如此極致美學的失傳,事實上大可平常心。在新產(chǎn)物誕生時必然會帶來淘汰,一些“古法”除了意味著古人的智慧,還意味著原始和守舊,這就是歷史發(fā)展帶來的化繁為簡。
而且在現(xiàn)在的趨勢下,點茶文化似有重拾跡象,在化簡為繁又化繁為簡的數(shù)千年過后,誰又能定義茶文化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呢?茶之博大精深,茶文化之源遠流長,順其自然自有它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