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梅花細菌性穿孔病,應加強管理,增強樹勢。注意排水,增施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使梅園通風透光,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力。
梅花細菌性穿孔病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上近葉脈處產(chǎn)生淡褐色水漬狀小斑點,病斑周圍有水漬狀黃色暈壞。最后病健交界處產(chǎn)生裂紋,而形成穿孔,孔的邊緣不整齊。
梅花細菌性穿孔病病原稱黃色單胞菌屬甘藍黑腐黃單胞菌,屬細菌。菌體短桿狀,大小0.3-0.8×0.8-1.1微米,兩端圓,極生單鞭毛,無芽孢,有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病菌發(fā)育適溫24-28℃,最高38℃,最低7℃,致死溫度51℃。病菌在干燥條件下可存活10-13天,在枝條潰瘍組織內(nèi),可存活1年以上。
梅花細菌性穿孔病病菌在被害枝條組織中越冬,翌春病組織內(nèi)細菌開始活動,梅花開花前后,病菌從病組織中溢出,借風雨或昆蟲傳播,從葉片的氣孔、枝條的芽痕侵入,潛育期7-14天。春季潰瘍斑易干燥,外圍的健全組織很容易愈合,所以,潰瘍斑中的病菌在干燥條件下以10-13天即死亡。氣溫19-28℃,相對濕度70-90℃利于發(fā)病。該病一般于5月間出現(xiàn),7-8月發(fā)病嚴重。
梅花細菌性穿孔病的發(fā)生與氣候、樹勢、管理水平及品種有關(guān)。溫度適宜,雨水頻繁或多霧、重霧季節(jié)利于病菌繁殖和侵染,發(fā)病重。大暴雨時細菌易被沖到地面,不利其繁殖和侵染。一般年份在春秋雨季病情擴展較快,夏季干旱月份擴展緩慢。該病的潛育期與溫度有關(guān):溫度25-26℃潛育期4-5天,20℃9天,19℃16天。樹勢強發(fā)病輕且晚,樹勢弱發(fā)病早且重。
防治梅花細菌性穿孔病,應加強管理,增強樹勢。注意排水,增施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使梅園通風透光,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力。清除越冬菌源。結(jié)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葉,集中燒毀。
噴藥保護。發(fā)芽前噴波美5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或1:1:100倍式波爾多液,發(fā)芽后噴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或硫酸鏈霉素4000倍液或機油乳劑:代森錳鋅:水=10:1:500,除對細菌性穿孔病有效外,還可防治蚜蟲、介殼蟲、葉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