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選購飲料時,一眼望去,貨架上滿是各種吸引人眼球的包裝。然而近段時間,有些飲料的標簽卻被“撕”了下來,只剩下了光禿禿的瓶身。今年三月份,康師傅就推出了踐行低碳理念的無標簽pet瓶包裝,把旗下冰紅茶的包裝給“撕”掉了,是我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yè)。
所謂“無標簽化”,就是把瓶身的標簽去掉,轉而把完整的產品信息印刷在外包裝紙箱上,而瓶身上只留下簡單的產品名稱和保質期等信息。
為什么要去標簽?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的飲料瓶都屬于可回收的pet瓶,然而使用的標簽卻是pvc材質的。這種材質是無法自然分解的,且回收技術尚未成熟,也就導致了回收利用價值較低。有業(yè)內人士表示,在pet瓶回收利用的過程中,若是混入了pvc物料,那么其他物料就會受到污染,影響再生塑料的品質。所以說,去掉pvc標簽,在一定的層面上是可以提高瓶身回收利用率的。
加上,目前在我國“雙碳”政策的大背景下,為了積極響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順應新時代健康環(huán)保消費的觀念,在保證質量的同時,部分商家選擇了“撕”掉標簽。
飲料瓶去標簽后,消費者是否愿意為此買單呢?
對于無標簽的飲料,消費者大多持著兩種不一樣的態(tài)度。有些消費者認為無標簽在一定程度上是打破了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具有新意的同時也滿足了當前社會環(huán)保的需要;另一些則認為,無標簽飲料讓人無法迅速判別產品的關鍵信息,給假冒偽劣產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造假空間,這在食品安全方面是一個很大的隱患。
但由于我國《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條規(guī)定: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標簽應當標明九大類事項。所以,無標簽的飲料不能單瓶銷售,只能整箱購買,康師傅也只能在網商方面試試水。有數據顯示,在康師傅發(fā)布新包裝的第二天,其品牌微信指數上漲了1120%,在評價頁面中也出現了不少支持的評論。由此可見,盡管會有顧慮,但我國消費者對于無標簽飲料的支持力度還是很大的。
其實,在海外,無標簽飲料早已開始了推廣。日本在2019年就已經推出不用撕標簽的新飲品包裝,2020年就有法規(guī)允許所有承裝飲料和特定食品調味品的pet容器省略標簽,但必須有紙箱等的外包裝;泰國韓國在近兩年也相繼推出了無標簽飲料,都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就目前看來,“無標簽化”的發(fā)展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但隨著“無標簽化”的普及,產品的管理體系也應該加強。在造假方面,商家應該設置產品的防偽識別碼,在辨識度方面,商家可以在瓶身或瓶蓋上加大設計力度。只有無標簽產品真的被市場所歡迎,被消費者所接受,“無標簽化”才能真正發(fā)揮它的環(huán)保作用。
原標題:包裝也內卷,飲料瓶追求“無標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