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到底應該怎樣喝茶呢!
泡茶宜用“中湯”沖泡,不宜用滾沸的“老湯”沖泡,也不宜將茶葉放于水中煮飲。 因為茶葉中的維生素c在水溫較高時會受到破壞,茶單寧和咖啡堿在水溫70℃時也會析出,且會使茶產生苦澀味。
泡茶水溫不宜千篇一律。一般的茶應當在水開后立即沖泡;烏龍茶則需先把茶杯用開水沖熱,再放入茶葉;若是高檔的名茶,那就要將滾沸的開水放冷至70-80℃時再沖泡。
茶宜兼飲,不宜偏食。茶葉因產地、品種與加工方法的不同,所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也有所不同,因而在一段時間內,飲用的茶品應當雜一些。有人這樣安排:夏季飲綠茶、冬季飲紅茶、春秋兩則飲花茶。
茶宜常飲,不宜過濃過量。茶有助消化、解油膩、祛暑熱、提精神的功能,可上清頭目,中消食滯,下和二便。但過量飲濃茶,有可能導致胃功能失調,故不可不予注意。
茶宜擇時飲,不宜頻飲盲飲。“飯后茶消食,午茶長精神”。飯后和午間飲茶是比較有益的,而飯前與晚睡前這段時間,就不宜再飲茶,否則,“空腹茶心慌、晚茶難入眠”。
茶宜淡飲,不宜濃飲。長期飲濃茶,會減弱胃腸對食物中鐵質的吸收,引起貧血或維生素b缺乏癥。過度飲濃茶,會使人“茶醉”,出現心慌、頭暈、四肢無力、站立不穩(wěn)等癥狀。特別是腎虛體弱的人,飲濃茶更易發(fā)生“茶醉”病。
茶宜用于止渴,但不宜用于送藥。茶葉里有茶堿,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大腦皮層,使大腦興奮,所以服食鎮(zhèn)靜藥(如溴化劑),鎮(zhèn)咳藥(如可卡因)和中藥知母、貝母、酸棗仁一類安神止咳藥時,不能與茶湯同吃,特別在服食中藥人參、黨參、使君子、土茯苓、威靈仙和治療貧血的鐵劑西藥以及麻黃素、阿托品時,更要注意莫喝茶,以免發(fā)生沉淀,刺激胃腸,引起泄瀉和腹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