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了茶而談茶就像脫離了音樂而談音樂、脫離了信仰而談宗教,是談不進核心的,聽者也只覺得隔靴搔癢。這就是把茶、把音樂、把宗教知識化了,可以看似懂得很多,但不扎實,不耐推敲,而且不易親自享用、不易融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個現(xiàn)象在一般“消費者”產生的弊病是無法獲得高度的享受,在學者專家容易產生的弊病則是書寫或發(fā)表些無關痛癢、似是而非的文章或言論。我們并不苛求所有的專業(yè)人員都必須精通他所占有領域的全部知識與見解,但是如果僅是隔岸觀火就要寫歷史、寫評論,難免遺害消費者、污染那塊土地。
所有的學科都必須親臨其境,去實踐、去體會、去感悟才能求得真知、才有創(chuàng)見的余地。但是我們看到有些學者在未曾認真喝茶之時就可以告訴人們泡茶的訣竅就是淡雅,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學者未曾參加過無我茶會就可以寫出“探討無我茶會之無我” 的文章 ,很少喝茶但讀過禪學書的學者就在禪茶研討會上發(fā)表“禪茶原本一味”
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些不用陶瓷壺具泡茶的陶瓷藝術家著作《紫砂壺與茶道》 《紫砂壺的設計》,對茶淺嘗輒止的生活美學專家大談喝茶美學,未曾喝過道地老茶的茶藝大師大談老茶的品飲藝術。以上種種現(xiàn)象的描述不是說尚未達到一定火候的學者專家不能發(fā)表言論或著作,只表示因為對茶的不夠理解,所談難免不夠深入,所提的立論、見解、批評難免有所偏頗。茶學的消費者、茶學的生產者都要注意及此。的心得。
茶文化的工作者、傳道人是帶領茶文化前進的一批人,他必須愛茶、愛喝茶,這是絕對必要的。不是說嗜茶如命、貪婪于茶的美味與高價,而是樂得與它為友、與它談心、甘心服侍它。看待茶的類型還得無好惡之心,否則產生的心得、言論、判斷是不正確的。
接下來只針對茶文化的生產者而言。如果尚未達到愛茶、愛喝茶的境界,得想辦法培養(yǎng)與茶談戀愛的心情,有了談戀愛的心情,自然就有愛茶、愛喝茶的慾望。如何培養(yǎng)與茶談戀愛的心情呢? 想想詩人們對茶的贊美、想想專家們說的飲茶益處、想想與好友一起品茗論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