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symptom)
炭疽病主要為害果實,也能侵害葉片和新梢。幼果被害,果面呈暗褐色,發(fā)育停滯,萎縮硬化。稍大的果實發(fā)病,初生淡褐色水漬狀斑點,以后逐漸擴大,呈紅褐色,圓形或橢圓形,顯著凹陷。后在病斑上有桔紅色的小粒點長出,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盤。被害的幼果,除少數(shù)干縮成為僵果,留在枝上不落外,大多數(shù)都在5月間脫落。果實將近成熟時染病,開始在果面產(chǎn)生淡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成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紅褐色病斑,顯著凹陷,其上散生桔紅色小粒點,并有明顯的同心環(huán)狀皺紋。果實上病斑數(shù),自一個至數(shù)個不等,?;ハ嘤铣刹灰?guī)則形的大病斑。最后病果軟化腐敗,多數(shù)脫落,亦有干縮成為僵果,懸掛在枝條上。
新梢受害,初在表面產(chǎn)生暗綠色水漬狀長橢圓的病斑,后漸變?yōu)楹稚?,邊緣帶紅褐色,略凹陷,表面也長有桔紅色的小粒點。由于感病部分枝條兩側生長不均,病梢多向一側彎曲。病梢上的葉片,特別是先端的葉片,常以主脈為軸心,兩邊向正面卷曲,有的卷曲成管狀。發(fā)病嚴重時,病梢多枯死。
葉片發(fā)病,產(chǎn)生近圓形或不整形淡褐色的病斑,病、健分界明顯,后病斑中部褪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在褪色部分,有桔紅色至黑色的小粒點長出。最后病組織干枯,脫落,造成葉片穿孔。 葉緣兩側向正面縱卷,嫩葉可卷成圓筒形。
二、病原物(pathogen)
半知菌亞門真菌gloeosporium laeticolor berk,病部所見的桔紅色小粒點是分生孢子盤。其上集生分生孢子梗,線狀,單胞,無色,大小17~26×4~5微米,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橢圓形,單胞,無色,內含2個油球,大小16~23×6.9~9微米,周圍有膠狀物質。 病菌發(fā)育最適溫度為25℃左右,最低12℃,最高33℃,致死溫度為48℃ 10分鐘。
三、發(fā)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桃樹不同品種對炭疽病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異,一般早熟桃發(fā)病重,晚熟發(fā)病輕。桃樹開花期及幼果期低溫多雨,有利于發(fā)病。果實虛熟期,則以溫暖、多云、多霧、高濕的環(huán)境發(fā)病嚴重。
四、侵染及發(fā)病規(guī)律
6-8月在發(fā)病嚴重的地區(qū)可噴藥防治??捎锰烤异`1 000倍液,50%消菌靈800-1 000倍液,每半月1次。
五、病害循環(huán)(disease cycle)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梢組織內越冬,也可以在樹上的僵果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播,侵害幼果及新梢,引起初次侵染。以后于新生的病斑上產(chǎn)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雨水是傳病的主要媒介,孢子經(jīng)雨水濺到鄰近的感病組織上,即可萌發(fā)長出芽管,形成附著胞,然后以侵染絲侵入寄主。菌絲在寄主細胞間蔓延,后在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盤及分生孢子。表皮破裂后,孢子盤外露,分生孢子被雨水濺散,引起再次侵染。昆蟲對于傳病亦起著重要的作用。
六、防治(control)
1.冬季或早春做好清園工作。剪除病枝梢及殘留在枝條上的僵果;并清除地面落果。在花期前后,注意及時剪除陸續(xù)枯死的枝條,集中燒毀或深埋,這對防止炭疽病的蔓延有重要意義。
2. 加強培育管理,搞好開溝排水工作,防止雨后積水,以降低園內濕度;并適當增施磷、鉀肥,促使桃樹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并注意防治害蟲,避免昆蟲傳病。
3.藥劑防治。發(fā)芽前噴灑l:1:240波爾多液,早春桃芽萌動前噴一次45%晶體石硫合劑。芽膨大期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落花后用80%炭疽福美或25%使百克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等進行防治。噴藥保護幼果。在早春桃芽剛膨大尚未展葉時,約在3月上中旬噴灑二次波美5度石硫合劑加0.3%五氯酚鈉。每隔10天左右噴藥一次,共噴3~4次,藥劑以50%退菌特1000倍液和5%田安500倍液效果最好。6-8月在發(fā)病嚴重的地區(qū)可噴藥防治??捎锰烤异`1 000倍液,50%消菌靈800-1 000倍液,每半月1次。
4.果園內套袋時間要適當提早,以在5月上旬前套完為宜。套袋前應先摘除病果,噴一次殺菌劑,然后進行套袋。
5.選用抗病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