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蕊產(chǎn)于四川省峨眉山。該茶具有條索緊細,白毫顯露,形似花蕊的特點,故名峨蕊。峨眉山山腰間的清音閣、白龍洞、萬年寺、黑水寺一帶是盛產(chǎn)峨蕊之處。這里群山環(huán)抱,終年云霧繚繞,氣候適宜,土壤肥沃,是茶樹生長的理想之地。峨眉山附近的村民早有上山挖茶、采野茶的習慣。據(jù)《峨眉志》記載:“峨眉山多藥草,茶尤好,異于天下;今黑水寺后的絕頂處產(chǎn)一種茶,味初苦終甘,不減江南春采”。峨眉名茶,遠在1000多年以前,已列為貢品。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中充分表達了對四川茶葉的熱愛。其詩曰:“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后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未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卑拙右资盏嚼钍嫌冒獾那迕髑耙?、二天所采制的火前茶后,十分高興,旋即燒水,把水煎到魚眼程度,再用“刀圭”等泡茶用具,試嘗四川新茶。白居易對飲茶頗有研究,十分喜愛飲茶,所以他要自稱“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了。
峨蕊采制十分精巧,清明前10天左右,茶芽初伸如谷粒大小時,即開始采摘。采回立即付制。炒制要經(jīng)過四炒、三揉、一烘焙。手法要靈活,火溫要適當。先為殺青過程,鍋溫先高后低,先抖炒,后悶炒,抖悶結(jié)合,使芽葉保持翠綠色。然后取出初揉,用力先輕后重,揉成細條,旋即投入低溫鍋中復炒,炒至五成干,取出復揉,用力要均勻,注意整形。經(jīng)10余分鐘后,又入鍋低溫抖炒,達七八成干時起鍋,趁熱進行第三次揉,使茶條更為緊細。三揉后進行低溫四炒,并在鍋中輕輕搓條,使之白毫顯露,香氣發(fā)出,最后出鍋,揀掉單片、碎片和雜質(zhì),放入焙籠焙干。
芽葉炒制后,粒粒如蕊,纖繡如眉,茸毛顯露,嫩綠油潤,香高味爽,品嘗之余,甘芳長留,心曠神怡。峨蕊顆粒緊細,宋代詩人蘇軾把這類茶葉形容成“春芽大麥粗”,說明其大小像麥粒一般粗細。這是最形象不過了。
現(xiàn)在峨眉山的黑水寺、萬年寺一帶辦起了茶場、茶廠,產(chǎn)制峨蕊名茶。除供內(nèi)銷外,也已部分出口,“峨眉天下秀”更是名揚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