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是一種中藥,近年來已被開發(fā)利用成為一種高級保健蔬菜,其嫩莖葉是涼拌、炒食的上等菜肴,播種至采收為100天左右,適宜閩南地區(qū)栽培,是一個出口創(chuàng)匯優(yōu)良品種。
一、選好育苗田。在排灌方便、有機質(zhì)含量高的沙壤地育苗。經(jīng)翻犁細耙后,整成畦面寬1米,溝寬、深各0.3米,畦面的土壤必須細碎、緊實、平整,無雜草和碎石。在畦面上鋪上20厘米厚的稻草或甘蔗葉,然后放火燒掉,可顯著減少雜草和病蟲的危害。
二、種子處理與播種。用清水浸泡種子1-2小時后取出,放在冰箱的冷藏室約12小時后取出晾干待播。
3年栽培實踐證明,過早播種可早開花,一般宜在12月上、中旬播種。晾干后的種子用細沙拌勻,均勻地撒在稻草或甘蔗葉燒的灰上,可以不蓋種,也可667平方米(1畝)用蘑菇土或土雜肥300-500公斤蓋種。種苗田播種量為667平方米0.4-0.6公斤。播種后用竹竿搭高0.5-0.6米、長1.2-1.3米的拱棚,棚上蓋膜保溫。棚膜四周用泥土壓實,一般7天后開始出苗,10-15天基本齊苗。
三、苗期管理。結(jié)合拔除苗床雜草,去除較密的弱苗。二葉一心時每畝施10%的人糞尿400-500公斤,以后每隔10天薄施一次人糞尿,同時保持苗床濕潤。后期如遇氣溫回升,要及時揭膜煉苗,防止徒長,如遇陰雨低溫則要及時蓋膜保苗。移栽前一周噴一次送嫁苗藥,可用多菌靈800倍液均勻噴霧,防治苗木病蟲。
四、整地與移栽。選擇排灌方便、前作為水稻田的地塊,667平方米加入蘑菇土或土雜肥1000公斤,進行深耕曬白,并細耙翻耕,使土壤細碎、疏松、平整,而后整成畦寬0.8米、溝寬0.3米、溝深0.2米的畦面。移栽后最初紫蘇苗木生長緩慢,20天后才恢復(fù)正常生長。于2月上旬氣溫回升時,選擇晴天移栽。移栽前畦面灌足水后排干,用食指和拇指輕握苗木基部輕輕插入土中,并使苗木直立,入土深度為1-2厘米即可。采用雙行定植,株距15-20厘米、行距30-40厘米,基本苗數(shù)為667平方米7000-8000株。
五、栽培管理。前期應(yīng)薄肥勤施,以氮肥為主,促進幼苗生長,澆施稀薄人糞尿或追施尿素2-3次,每次667平方米施稀薄人糞尿1500公斤或尿素20公斤,條施在幼苗基部約10厘米處,切勿施在幼苗的基部,避免灼傷幼苗。中期莖葉大量生長,應(yīng)追施磷、鉀肥,可667平方米追施三元復(fù)合肥20公斤,葉面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次.每采收一次施一次肥,以氮肥為主,搭配適量的磷鉀肥。
紫蘇生長發(fā)育期土壤保持一定的水分有利于提高產(chǎn)量和品質(zhì),水分的管理以畦面濕潤為主,土面不見白,雨天注意排積水。幼苗長至10-20厘米時應(yīng)進行一次松土除草,以后結(jié)合灌水施肥,多次進行中耕,保持土壤疏松,田間無雜草。
主要蟲害是夜蛾類的幼蟲,一般以噴施菊酯類低毒農(nóng)藥或用生物殺蟲劑。在采收期間極易發(fā)生銹病,可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用多菌靈10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并注意用藥安全,間隔期后方可采收上市。
六、適時采收。紫蘇莖長大小適當時方可采收。一般在3月上旬植株主莖高40厘米以上,采下莖長5-6厘米的4葉包心的枝條,并堆放在陰涼處晾干,即可加工出售。(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農(nóng)業(yè)局 蘭海濱 )
( 來源:《農(nóng)村百事通》2007.11下半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