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文明生活中,茶葉既是一種飲料,也是一種食材。所以把茶葉吃進嘴里,并算不上原始落后。今天用茶葉煮粥依然通行。姑且不說西藏和蒙古人民的奶茶,就是我們用茶葉炒的蝦仁、雞蛋,用茶葉做的涼皮鍋盔,還有茶香排骨,都是一種茶葉的食用方法。我國西南及東南亞國家,又把茶葉腌制,做成涼菜,也是吃茶??图胰说睦薏瑁缱瀣幾宓挠筒?,陜西略陽的罐罐茶,也是一種“茗粥”。唐朝儲光羲的這首詩,是茗粥的最早記載。
【吃茗粥作】
儲光羲
當晝暑氣盛,鳥雀靜不飛。
念君高梧陰,復(fù)解山中衣。
數(shù)片遠云度,曾不蔽炎暉。
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
敝廬既不遠,日暮徐徐歸。
儲光羲,兗州(轄境在今山東)人,開元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這首茶詩反映了中唐之初,以茶作粥的吃法非常普遍。“淹留膳茶粥,共我飲蕨薇”,蕨和薇是兩種野菜,嫩葉可食,常見于古詩,時為“貧者之食”。儲光羲將茶與其它食物混煮成稠狀,以此充饑,卻飲以蕨薇湯液。顯然,茶葉在唐以前,僅作食用,茶菜而已,與飲料無關(guān)。詩人在京都做官,還喜吃茗粥,毫不奇怪,因為開元年間陸羽首創(chuàng)的煎茶法尚未得到全面推廣。這也反映了我國茶俗的多樣性。
茗粥,又叫茶粥。唐代起就有"茗粥"的說法,茶粥有兩種意思,一是“煮制的濃茶,因其表面凝結(jié)成一層似粥膜樣的薄膜而稱之為茶粥”,二是以茶汁煮成的粥。這首詩指后者。
茶葉蝦仁,來一口?
赤炎的紅輪正當空,照得寂靜的山野到處是一派灼人的炎熱,連山林中的鳥雀也都懶得飛,靜靜地躲在樹林里避暑。在這樣炎熱的季節(jié)里,詩人想起山中的好友家有一棵高大的梧桐可以遮遮陰,避避暑。何以消夏解暑?在友人家里逗留了許久,吃用茶葉煮的米粥,並佐以野菜,等到夕陽西下時,暑氣漸消,再悠閑地回家去。這是一種何等逍遙的閑情逸致??!
作者在仕宦不得意的時候,隱居在終南山別業(yè),終日與山川、草木、鳥雀作伴,怡情于山水田園之間。暑氣炎熱,但這似乎絲毫無損他的雅興。擷取幾枚茶葉,放入鍋中,和粥共煮,讓茶香和米香共融,這是種十分原始的吃茶方法。唐•楊華《膳夫經(jīng)手錄》有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
茶葉湯圓,來一口?
可見,晉宋以來,茗粥在民間就是廣為流傳的“私房菜”,再搭配野蕨菜、野豌豆幾個小菜,好不愜意!可以想像,此時,日暮時分,暑氣也漸漸褪去了,儲光羲在吃了茗粥之後,應(yīng)該是滿口生津,把衣服披在肩上,哼著歌兒,悠然自得地回到“敝廬”。這里的“敝廬”,便是詩人位于終南山的別業(yè)。王維曾這樣描摹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如此峻拔秀麗的終南山,云霧繚繞、煙云滅減有如仙境,無疑使儲光羲身上沾染了一股“道骨仙風(fēng)”之氣,使他能“敝廬既不遠,日暮徐徐歸”,這與“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之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唐•王維《終南山別業(yè)》)。遠離俗世喧囂,遠離阿諛我詐的官場,洗凈鉛華,步入清新的大自然,“寵辱皆忘”,這是種何等高尚的節(jié)操和清逸恬淡的品格,不也正是茶圣陸鴻漸所言 “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的最好注腳么?
茶葉面皮,來一口?
茶粥的出處最早見于西晉傅咸的《司隸教》。曰:“聞南市有蜀嫗,作茶粥賣之,廉事毀其長物,使無為。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姥,獨何哉?”陸羽的《茶經(jīng)》和虞世南的《北堂書鈔》,都引述了這段“蜀嫗茶粥”的故事,雖文字略有不同,但意思一樣:聽說南市有個四川老太太,常常熬些茶粥來賣,城管部門(廉事)砸了她賣茶粥用的鍋碗瓢盆,老太太當然是斗不過政府的,茶粥賣不成就改賣餅了。傅咸同情這位老嫗,仗義執(zhí)言,責(zé)問:為什么要為難老婦,禁止她賣茶粥呢?
茶葉瘦肉魚滑皮蛋粥,來一口?
王維和儲光羲是老朋友,我們從王維這首《待儲光羲不至》便可知曉兩人的情誼:“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要欲聞清佩,方將出戶迎。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了自不相顧,臨堂空復(fù)情。”詩人王維也寫過一首《贈吳官》,其中兩句:“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御暑。”可見在唐代的長安,煮的爛爛的茗粥是納暑尤物啊。
【贈吳官】
王維
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御暑。
空搖白團其諦苦,欲向縹囊還歸旅。
江鄉(xiāng)鯖鲊不寄來,秦人湯餅?zāi)强霸S。
不如儂家任挑達,草屩撈蝦富春渚。
吳官指吳地來長安做官的人。三伏天長安熱的像悶籠,這個人在長安生活很不習(xí)慣,客棧沒有茶粥降暑,也沒家鄉(xiāng)的魚干解饞,整天像秦人吃面條,叫他如何受得了?他都想打鋪蓋卷回家了。王維打趣的對朋友說,你隨便挑個有水有草的地方撈蝦,都能成為村里的富戶了。
本文節(jié)選自《始翠山,詩詞發(fā)現(xiàn)陜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