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在東莞這座城市上的標簽有很多,有人覺得,那里的霓虹燈特別閃爍。而它,更是中國毫無爭議的藏茶之都。尤其是普洱茶,有產在云南、藏在東莞的說法,據行業(yè)人士估算,東莞的藏茶量超30萬噸。
所有神秘主義的東西都令人著迷。因此很多人會問,東莞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藏茶,是如何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呢;為什么是東莞,而不是廣州,或者其他地方;以及此前爭論不休干倉、自然倉、濕倉的概念又是怎么回事呢。
這些,都讓這座南方城市擁有強大吸引力。帶著種種疑問,茶語網在前段時間去到了神秘的藏茶之都東莞。
東莞最大的萬江茶葉城一角
藏茶量上千噸的藏家十人左右
關于東莞藏茶,茶語網曾經采訪過蔡金華先生,他是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會長,不僅在廣東茶圈頗有名氣,而且因為近7千噸的藏茶量,曾被央視報道過。
蔡先生藏茶量之大讓人驚訝。在那次采訪中他透露,藏茶上千噸的藏家,在東莞大概有十來人左右,藏茶幾百噸的,有數十人左右。這次茶語網再去東莞也聽到了類似說法。
大藏家的藏量如此之大,部分原因是茶人只是他們的身份之一。如,蔡先生是會長,其實他更是東莞市長實集團的董事長,16歲就下海創(chuàng)業(yè),目前涉及投資、地產、金融等領域。
我們此次走訪的大藏家中,有的人也擁有著公司,或者此前是金融界人士,因為喜歡茶,所以存茶。有的茶莊主人說,不是完全為了做生意,只是方便朋友們有坐著聊天的地方。
蔡金華的專業(yè)化倉庫
東莞大藏家們的情況大致如此。這座城市被稱為藏茶之都,在于除了大戶之外,還有數量龐大的家庭倉。
所謂家庭倉,即普通市民在家庭里的藏茶。這次我們遇到一個出租車司機,他說家里就存了好幾件斗記的普洱生茶,是幾年前買的,不準備賣,留著自己喝。
茶語網發(fā)現另一個現象,作為藏茶之都,有實力的企業(yè)正大力推進東莞茶葉文化的建設。
2011年,蔡先生成立了一個天得茶葉博物館,希望以自己茶倉為基礎,營造一個品茶論道、茶葉投資和茶文化相結合的最佳場所。
我們此次走訪的昌興存茶也在做這種工作,打造了集存茶、展覽、交易、金融、檢驗等一體的綜合性茶文化服務。工作人員介紹,茶語網到來之前,他們剛剛接待了一個旅游團。
他們覺得,這些是向外界介紹東莞茶文化的一個載體。
為什么是東莞?
東莞并不是茶產區(qū),而且直到2000年之前,那里也沒太多人喝普洱茶。短短十幾年,那塊土地上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
與許多大藏家聊天后,我們總結了以下四個原因。
一是改革之風眷顧廣東。
上世紀90年代,大批港臺商人奔赴內地,投資辦廠,一片蒸騰。廣東因其文化和地緣優(yōu)勢,成為港臺商人的首選。
港臺商人不僅帶來了工廠、資本、就業(yè)率,也帶來了普洱飲茶習慣和文化。由于廣東人本就有喝早茶,這種影響和融合便來得很自然。
只不過包括東莞在內,這樣影響是小范圍的,主要集中在與港臺商人商務往來較多的群體,大概直到2003年以前,東莞喝普洱茶的群體其實并不多。
某屆的東莞茶博會
二是東莞土地資源豐富。
說到土地資源優(yōu)勢,東莞的大藏家們喜歡用三個地方來比較,深圳、東莞、廣州,地理位置是從南到北,東莞居中。深廣兩地,發(fā)達程度都高,東莞物業(yè)便宜,港臺商人便更喜歡。
目前東莞的行政區(qū)域由四個街道辦和28個鎮(zhèn)組成,幾乎所有村鎮(zhèn)遍布工廠,扁平化的發(fā)展形態(tài),帶動整個城市的經濟增長指數。
東莞的世界工廠之名得益于此,而一些東莞人靠放租,或靠敏銳的商業(yè)能力,也積累了可觀的原始資本。有資本加上便宜的物業(yè),這使得存茶有著巨大的財力優(yōu)勢。
三是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
除了地緣和土地優(yōu)勢,東莞能成為藏茶之都,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能給普洱茶后期陳化帶來諸多特色。
如東莞知名藏家劉新法說,論轉化的速度,昆明倉、北方倉都不及莞倉。東莞知名藏家粵雪飛說,以北京倉為例,當地太干,茶更香,可論勁道、細膩和層次感,不及莞倉茶。
四是老茶的滋味更受歡迎。
上世紀90年代便到東莞的臺商藏家莊耀堂說,他喜歡喝老茶,老茶的稠厚細膩更好,而東莞存的茶有這個特點。不僅是莊耀堂,整個廣東在流行喝普洱茶之前,就有喝老茶的習慣。
有的大藏家說,有些茶類長期喝,身體會受不了,而老茶以及普洱老茶,滋味更為醇厚,身體更為適應,長期喝沒什么問題。
這差不多是2003年以前東莞景象。有喝茶的基礎,有藏茶的地方,有藏茶環(huán)境,有雄心勃勃的資本。
等到普洱茶市場逐漸熱起來,有人先知先覺,開始大量存茶,再往后,東莞全民藏茶,形成了專業(yè)倉、茶莊大倉、家庭倉的格局。
東莞倉的草莽年代
東莞雖貴為藏茶之都,但在市場上,卻總能聽到一些聲音,東莞倉是干倉,是自然倉,還是濕倉?總之概念復雜而混亂。
理清這些概念,還需要先從香港說起。前文說過,廣東人喝普洱茶是香港人和臺灣人帶的,不管是口感追求,還是存茶習慣都受影響。因為地理位置,香港對東莞的影響又要大一些。
眾所周知,對普洱茶倉儲以及陳化價值的認知,大概是2000年以后的事。草莽年代,大家對存茶沒有什么認知,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
據莊耀堂回憶,他上世紀90年代在臺灣喝到過很不錯的紅印,是臺灣人在香港收的好茶。
劉新法說,以前存茶偶然因素很多,那些加水的自然是濕倉,茶有發(fā)霉味;但那些存量多的,又稍微注意點的,無心插柳地也存了些好茶。
泡茶中的劉新法
在我們走訪的過程中,藏家們也毫不避諱這一點。比如劉新法表示,上世紀90年代他喝到過這種霉味茶。大藏家陳炯林也有類似經驗,說喝那種茶,口干舌燥,喉嚨刺痛。
不過劉新法表示,他一開始就不喜歡那種味道。此前他喜歡喝綠茶、鐵觀音,不好的茶喝著身體也不舒服,因此對濕倉茶就有懷疑。
影響極壞的算是那些投機者,特別是普洱茶市場火爆后,有的人用過澆水做倉的方式,造假制老茶,由于當時市場成熟度不高,且投機者眾,這給市場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
大概等到2003年之后,大藏家們開始建立大倉庫,從那時起,藏茶也有了更好的保障。據劉新法估計,大概到2008年后,整個東莞(包括家庭倉)對存茶的認知就已經明確了。
自然倉+抽濕機,這是東莞倉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有藏家說,大概在2003年的時候,東莞有些茶商曾打出自然倉或干倉的銷售概念,不過市場上有很多人對其質量持懷疑態(tài)度。
原因之一就是東莞比較潮濕,在北方人看來,濕度可能不符合藏茶要求,自然倉的提法不是很可靠。
有茶人曾寫文章說過,這可能也是為什么東莞倉有些負面因素的原因之一。
東莞倉發(fā)展到現在,民間有專業(yè)倉、茶莊大倉以及家庭倉的說法,但其實,經過我們的調研,市面上的倉庫類型很多,并沒有特別明確的區(qū)分標準。
比如,目前公認的大的專業(yè)倉有三家,天得、雙陳普洱、昌興存茶,但他們的存茶方式和思路也不盡相同。
東莞茶莊大倉遍地,各家的經驗也就更多了。在我們走訪的樣本中,有人對溫度要求嚴格,倉庫裝有空調,適時調節(jié)。有人對光線在意,說,進到倉庫,伸手不見五指最好。
有人通風勤快,只要艷陽天,濕度適宜,便開窗通風,而有的只有秋天適宜天氣時,才開窗通風。有人對房屋新舊在意,說五年新的房子,不適合存茶,新的墻壁太潮有味等等。
有人修了一道隔空墻,用于隔絕外界與室內的存儲,保障環(huán)境穩(wěn)定
由于莞倉涉及的層面太多,本文這里先介紹大致情況,說說他們的共性,往后茶語網再刊文詳細解讀莞倉的探索。
一是幾乎所有人都同意,空間不要太小,而容積率也不能太低,60%是個門檻。這么做的理由有兩個,量大,能形成陳化氛圍,且受潮幾率減少。
二是用各種方式離地離墻。有的用木板架子,有的用塑膠架子,有的用鐵架,雖然方式和距離都不同,但都隔離。
三是溫度適宜,且較小波動。由于各藏家的區(qū)間不同,綜合起來,差不多是25度到35度之間,溫度過高容易悶倉。
四是濕度,溫度和濕度是存放茶葉最關鍵的兩個因素,對東莞而言,濕度最要緊,特別是回南天,如果持續(xù)時間長,茶有受潮的危險,藏家們覺得濕度控制在70%以下最好。有人用炭來做日常的濕度防護
因此,用莊耀堂的話來說,自然倉+抽濕機,基本等于東莞倉了。
這是莞倉目前的階段,大藏家們對倉儲都有了科學認知。多年以來,東莞茶界和政府正在積極推動東莞倉標準化,讓東莞倉品牌化,規(guī)范化。
結語:藏茶之都,不負美名
梳理莞倉,東莞,不負“藏茶之都”美名。茶,最終屬性的品飲,自然也是評價標準。有藏家感嘆,市場上有人對莞倉有誤解,而轉變他人的印象,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讓他親自喝。
茶語網此前就知道東莞有許多好茶,此次樣本中,確實也品飲到了許多富有特色的老茶、中期茶,特別是那些數量可觀的中期茶,隨著莞倉而成長,這一代的茶,將是品飲者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