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潮流”一詞很難說清楚,但它卻和“時尚”、“流行”等詞匯緊緊粘連在一起。有人說,女人追趕“潮流”要比男人還“潮流”,因為女人的神經(jīng)要比男人更加敏感,更具跳躍性。服裝潮流,發(fā)型潮流,首飾潮流,帽子、鞋子甚至美容都可以“潮流”一把……有時候會讓人看不懂甚至不順眼。問題是,現(xiàn)在居然連吃茶也講起潮流,這說明潮流是不可預(yù)測的。過去是花茶的天下,現(xiàn)在吃花茶的“潮流”似乎已成昨日之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大家都跟在臺灣烏龍茶的潮流里涌動,“阿里山茶”、“犁山茶”、“凍頂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等等,后來這吃茶的潮流又開始流向了“鐵觀音”、“武夷巖茶”等。這期間,“安吉白茶”也唱過高調(diào)。而今,新一輪的普洱茶潮流風靡全國,大有“月亮走我也走”的感覺。其實呢,對圈內(nèi)人而言,潮流是一回事,吃茶的人又是另外一回事。起碼在吃綠茶或產(chǎn)綠茶地區(qū)的人們從來沒有被這種“潮流”或左右或感動或跟著感覺走。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抵吃茶者吃什么樣的茶,其實是跟物質(zhì)生活條件有關(guān)的。文革期間,許多人都吃花茶,以為茶葉只有這種茉莉花的味道,對其他的茶類概念不甚了解,況且真有其他好的茶葉也只能望茶興嘆,因為那時候的人大多囊中羞澀。九十年代末,隨著中華茶文化的偉大復(fù)興,茶葉的品種不斷增加,茶葉的質(zhì)量不斷提高,已經(jīng)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吃茶者,人們也就根據(jù)自己的口味來選擇六大茶類中適合自己的某一種茶葉。于是吃茶的大潮流跟著流行起來。
然而,這幾年,中國茶葉市場突然涌動起吃普洱茶的潮流。這“潮流”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推著吃茶人的后背,讓他們瘋狂的購買普洱茶。這在中國茶葉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究竟是誰點燃了這根炒作普洱茶的導(dǎo)火索?至今說法不一,吃茶者是無法判斷其正確與否。但有一點是真真切切的,就是現(xiàn)在由數(shù)量眾多的家庭和個人手中都儲藏和囤積了林林總總的普洱茶:有餅的、磚的、砣的、散的、塊的;有站著的、躺著的、掛著的、疊著的、摞著的,看著這堆茶,就讓人想起“茶馬古道”的歷史不是在邊關(guān),而是折回到了中原大地,回歸到家庭的儲藏室。甚至有些人就等著普洱茶增值,并不厭其煩地每天侍候著這些茶,大有做普洱茶的奴隸是幸福的感覺。而在山西,卻出現(xiàn)了小煤礦主津津樂道于互相攀比普洱茶之年頭以顯身價。這樣做是否正確,另當別論。但我最為擔心的是,當人人把手中和家家把囤積的普洱茶放著不吃而去等增值,有朝一日都拿出來投放市場,惡果就不可避免。說得小一點,擾亂了普洱茶的價格;說得大一點,意味著普洱茶市場的崩潰。這絕非危言聳聽。這“潮流”真是害死人呢!
當吃茶的個性大于潮流的時候,吃茶者才算是吃到了一種境界。有人認為,吃茶不能隨潮流,自己喜歡吃什么茶就吃什么茶。如果說普洱茶是歷史、是古董,那么其他茶類的歷史時空也離我們很遠很遠,比如蒙頂茶、紫筍茶等唐、宋代時期的貢茶有許多,但我們從未覺得它落伍過,可見這類茶的潮流是經(jīng)得起時間洗刷的。
“潮”來“潮”去,“流”東“流”西,人們把茶吃到最后還是回歸“去繁從簡”。人在不曉得如何吃茶的時候,通常追求新奇以及所謂“與眾不同”的口味,對“人云亦 云”式的“越陳越香”、“越陳越能增值”的普洱茶向往變成了一種收茶、儲茶的動力。當人們趨于理性回歸的時候,想想以潮流吃茶不過是一種獵奇心理。其實最簡單的吃茶就是最好的,青、紅、黃、綠、黑、白茶,你喜歡吃啥就吃啥,對健康都是一樣的有益。
吃茶的潮流是一陣風,吃茶之人本身卻是風中一棵樹,樹會跟著風走嗎?你在說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