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筆山大草坪往下走10來分鐘還有個古茶村—一洼子村,注子村村了后邊也有上百棵古茶樹,注子村到丙布村有條古道,古道要穿過一個山崗,山崗上全是上百年的古茶樹,這山崗因茶樹多而符名叫茶樹林崗,茶樹林崗的茶應(yīng)該是漢人們遷來文冒后才種的,已不完全是地埂邊栽種,大多為定穴式等行、等距地栽種,是漢人開荒山建專業(yè)茶回的模式,開出的荒山上只種茶不種其他。
這片茶地茶樹樹齡不一樣,從清朝末年到二|世紀五上年代的都有,面積不小,不會少于50畝。茶樹林崗旁邊是昔梅尖山大峽谷,大峽谷里還有一個大茶樹一丙布,丙布村是大村,有近80戶人家,彝漢各半,因在山谷底,海拔稍低些,已有土公路直通村里丙布村的茶園是文冒村委會最多的,有近500畝,大部分是人民公社合作化時期所種,民國時期種的也有一些,這片茶園藏在山箐里,除了漫灣人,誰也沒去看過,真正的最優(yōu)級的生態(tài)茶園,不知道哪個家能與它有緣。
文冒村委會因地界大,又被幾條河溝切割,村與村的路連不起米,看文冒的古茶樹要用3天的時間才能大致看完,文冒從它現(xiàn)在留存下來的古茶樹來看,1950年以前茶葉產(chǎn)量不會少于3噸,文胃1950年以前種有那么多茶,可能與它離保甸街較近有關(guān),保甸街有商人收茶,保何街還有回族大寨有回族馬幫,這些都給文冒茶葉外銷提供了條件。
1988年保甸街作為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結(jié)束后,來保甸買茶的人少了許多這對文冒茶聲名的傳播是有很大影響的。文冒有烏蠻留下的墳山,一千多年前已有烏蠻居住過,大綠山、火山村、洼子村,這些歷史深厚的古茶村,那地埂上一排排的大茶王無聲地展示著銀生城界諸山的烏蠻們一千多年前如何種茶。本內(nèi)容來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無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