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愛將焚香,掛畫,插花,點茶視為人生四大雅樂,進而也發(fā)展成了用一種程式去體驗其中奧妙的四大雅道,既香道,書道,花道,茶道。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伴隨著茶葉的出現(xiàn)開始興起,到唐宋時期中國茶文化才真正發(fā)展到頂峰,唐時期既由茶文化發(fā)展出來一種茶道,也就是今天日本鼎鼎大名的茶道,茶道是通過一種品茶形式去修身養(yǎng)性,品位人生,感悟自然道法的嚴格儀式過程,因此最初只是修身克己,思想得到一定升華之后,在去通過品茶去品位人生世事,最后的最高境界才是達到”悟道”的地步,因此,這也是茶道學習者需要經歷的三步,唐宋時期茶道講究的是茶禪一體,通過嚴格的儀式修煉自己,通過品茶”得道”,最終達到茶 人 境三者合一得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唐茶道真正在乎得不是沖茶,品茶,前二者只是一個媒介,通過此帶入儀式中,又通過儀式升華到自己的心界,因此”醉翁之意不在茶,而于禪也”。日本茶道雖是學自于唐宋茶道,但卻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唐茶道雖然也有一定的請客待客奉茶儀式,但也有看重行為灑脫,融合于自然當中的一面,而且中國本來就看重”無道既道””心中有道”更多的看重宜情,自然,幽雅灑脫等方面,追求人本性中的自然法道,而不是強化欲速則不達,因此雖然有一定的儀式,但可以自由的程度大些,不必嚴格依照。而日本茶道程式非常僵化,大到主客每一步的舉止行儀,小到茶具的擺放位置,杯箸放左放右,對事茶者(多半是主人或家里女主人)的要求更為嚴格,先邁哪只腳,怎樣行動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其實,這樣繁瑣的程式也有它的好處,培養(yǎng)忍性耐心,不停用同樣的動作來磨練自己,鍛煉堅毅的品性,其意義早已遠遠超離了品茶的本意,而看上去更像是主客一起進行的一門修煉課程,而中國當時的茶道,除了對主客之間的應答禮儀,事茶者制茶,泡茶,奉茶的一套程式有統(tǒng)一標準規(guī)定之外,其余則是更看重個人的感悟,自身的修養(yǎng)。
中國茶文化主要包含四大塊:茶道,只品茶過程中自身的修煉自我的修養(yǎng)以及參禪悟道感受自然,茶境,指品茶時的環(huán)境,幽雅的環(huán)境,對修身養(yǎng)性是有很大幫助的,因此,茶道與茶境分不開,茶禮,指茶事過程的禮儀祭祀等形式,茶藝,指表面的一層,即制茶沖茶時的技藝或者藝術加工,可惜的是,如今茶道與茶境文化自然已成了日本的茶道,茶禮則被韓國學去并發(fā)揚光大,只剩下最膚淺的茶藝(也算是沖茶過程中的藝術修養(yǎng) 但僅僅限培養(yǎng)情操藝術方面),看著鄰國都有了”茶道”自己堂堂中國發(fā)源地怎能沒有?因此把此揀去算是兜了底兒,這就是近年來剛剛興起的茶藝,更夸張的是,竟然發(fā)展成為一種表演形式,沒有主客間一起的修養(yǎng)及心理交流,有的只是下面的一群當看電影似的觀眾,或者是一種街頭現(xiàn)買現(xiàn)賣當賣油條式的飲食推銷,下面請個客人,沖壺茶給他喝,而臺下那位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期待茶的美味,所以,這又成了一種飲食文化了,唯一的亮點就是沖茶時的技藝,這樣既有趣又值得觀賞沖出的茶也自然美味,再加上茶藝小姐帶又表演性質的儀式,還可以看到美女紅袖添香,也算不錯,至于道不道的,就全靠自己去體味了,可悲呼?孰可悲呼?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只能是茶藝,叫茶道就有點暴殄天物了。
中國歷代茶道按種類分可以分為三個,既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唐時期流行煎茶道,宋時在有煎茶道的基礎上又有點茶道,同時宋時還盛行”斗茶”通過品茶猜茶品,打禪趣,日本的茶道,就是吸收了煎茶道和點茶道以及斗茶的形式(自己又在其基礎上發(fā)明了”抹茶道”)宋亡以后,代表雅文化的上層社會”雅道”失傳,被元統(tǒng)治的都是一些漢人平民哪有什么文化,明以后才發(fā)明了泡茶道,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習慣的,喝茶方式的雛形。如果說唐宋茶道講究的是茶禪直接結合的話,那么盛于明中期的泡茶道則更多忽略了表象上所表達的禪的意境,而是在茶藝上表達茶趣一體,形式上注重”道”,現(xiàn)在的中國茶藝追其源頭來其源也是泡茶道,其中最流行的”茶道表演”,始于清代宮廷,也可以說,到了清代,茶藝中本身蘊涵的修道意義才轉化為完全以表演形式奉茶的表演意義。但現(xiàn)在的茶藝又和明時的泡茶道不太一樣,正確是說是內涵更加退化了,現(xiàn)在的茶藝文化,則是由清代出現(xiàn)的工夫茶道發(fā)展而來,雖然工夫茶道流行于福廣地區(qū),但也有很多不拘小結或者說退化的地方,比如說每個步驟起的一些華麗的詞名,技巧上華而不實,使用蓋碗,高沖壺,”點兵”等方式太過強烈(茶道整個氛圍應該是安靜 溫和并天人合一的)不出示茶具(茶具不僅是茶本身 也是整個茶文化的載體)動作上的夸張過去其形式本身的夸張,鑒賞茶葉好象很無聊,聞香品茗杯口在一起送給客人很不衛(wèi)生,更重要的是,沒有客人同步驟一起品茶養(yǎng)性的互動感,要知道,表演不是本意,更重要的是茶道精神,哪怕僅限于品茶上。
下面就說一下明中期盛行的泡茶道儀式,按理說真正的茶道文化應該在唐宋 可惜的是儀式方面已經斷代不復存了 而且 唐宋雖然有茶道的儀式 但他們往往更喜歡單純的品茶 主人邀請客人來品茶 沒有侍女沖茶,只主客幾個人,旁至多只有一童子捧案侍立,尋找一分特殊的環(huán)境 沒有沖茶-奉茶-品茶的儀式,而是拿出現(xiàn)成的茶招待客人 大家坐在一起只喝茶 不多發(fā)言 觀察周圍的景色 思想問題 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種清 靜 和 寂的氛圍, 禮儀形式也從簡,童子捧案向客人進茶,客人立身回禮。
明時期的泡茶道將侍女的侍茶茶藝與主客品茶悟道結合在了一起 有點介于唐宋時期的品茶和后來茶藝表演之間 既有茶藝也有修身養(yǎng)性方面的特征,因此也可以歸為茶道, 一般只用于主人待客上 席間請茶師來主持茶藝 但明又有了一種新文化意義上的發(fā)展 既茶藝成為大家閨秀的閨中之樂 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鍛煉過程 同時又可以培養(yǎng)藝術情趣 藝術情操 使得自己心靈手巧 蘭心惠質 建立德馨 因此頗受大家閨秀的青睞 其意義如同于撫琴 刺繡 插花 重在自娛自賞 做茶藝前可先撫琴 然后凈手焚香 備器侯用 溫杯熏杯。。其形式與現(xiàn)在工夫茶大抵一致 茶藝的過程中還可以賞月賞畫 作為自身的修養(yǎng) 。
下面就來說說待客中的茶道 唐宋時期的茶境 既品茶的環(huán)境 以戶外為主 多選擇禪室道場內 清風明月下 村野郊外 林里山間等愜意的地點 以自然環(huán)境為主 到了明代明人發(fā)明了專門的茶廬茶室這樣特殊的地點 室內陳設多以配合茶藝表演操作而設置 基本格局每間茶室?guī)缀醪畈欢?個別的布置 如掛畫擺設等皆按照主人喜好與品位來安排 不同的布置代表了主人不同的品位和不同的思想感悟 。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 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繡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 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 不拘一格 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內的左右兩邊 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 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 氛圍莊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 背后設一屏風 中間一坐墩 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 茶師坐著事茶 侍女捧案于旁邊 。
準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 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 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葉罐(裝茶葉用) ;一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 茶漏(盛茶湯用) 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 一套品茗杯 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得雅,有禮。人員一般為一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合手而立(合手,手搭于腹前掩于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合手而鞠躬。
儀式:
待客賞境(茶境)--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與客人依次行禮問安,一般是客人行禮,主人答禮。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參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請客人點瓶,作為話題。
品初禮茶--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然后皆落座。茶會便正式開始.
凈手焚香-- 侍女先捧水盆進 茶師凈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道客人跟前 先客后主,主客也需凈手 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 凈手無疑已等于凈心)然后茶師點燃香爐 一放于自己桌上 一讓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 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增添意境外 還利于環(huán)節(jié)氣氛 增添平和的氣息 更利于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lián)系交流 。
展示茶具--然后茶師將茶具放于案上,侍女捧案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fā)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
巖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末即可。(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則是將茶餅直接煮成茶湯,因此第一步需要”搗茶-煮茶-調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罐中,用茶搗將茶葉搗碎,搗時要慢,細,雅;再將茶葉放入茶爐中,注入開水煮茶;煮好后,用茶拌輕調茶湯,盛起復放回,調法很有技藝)
孟臣三沐--水開(茶湯煮好)后,用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于茶壺上(謂之溫壺);再打開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盡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后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沖泡);然后蓋上壺蓋,再盛茶湯淋壺身(使茶壺里外皆有茗香)。(在沒興用茶壺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將煮好得茶湯淋于茶杯上,也為三淋,第一步用開水輕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湯,第三步復用茶湯整個淋之,淋法有技藝,或沖或滴,或緊或慢)后來有了茶壺,不同茶器質料泡茶時能更加有